林心惠:政策交叉授粉可行吗?

有限的资源,该如何合理、公平地分配?

这是每个国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时不时也会在社会上掀起一番激烈争论。在新加坡,居高不下的拥车证价格持续引起关注,在配额增加的情况下,成交价为何一直下不来?这是私召车公司造成的,还是另有其他因素?我们又能如何改进拥车证制度呢?

工人党盛港集选区议员林志蔚和《商业时报》的一篇评论,近来就针对拥车证提出建议,双双获得官方回应。《商业时报》评论提出的观点颇为有趣:将房地产政策的额外买家印花税(ABSD)套用在拥车证上,向购买超过一辆车的人征收额外税款,税率也根据买车者的国籍身份而定。

对此,交通部的回应大致上是拥车政策通过“看车不看人”的方式实行累进税率,车子越豪华,征收的附加注册费(ARF)则越高。此外,拥有超过一辆车的家庭只有5%,标得拥车证的外籍人士仅占2%,因此ABSD的作用其实不大。

理越辩越明,这样的意见交流能让人们对课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向来受到人们高度关注的资源包括交通、住房和医疗,目前正在进行的小一新生报名也是其一,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根据各领域的性质,制定资源分配规则。这个分配规则没有谁说了算,而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多方参与协商、衡量取舍的过程。

上述有关拥车证的讨论,不失为政策讨论的一种思路:把某个领域的分配规则运用在另一个领域,能否带来积极的改变?

以小一新生报名为例,我们可以参考预购组屋的新分类标准。新组屋项目如今根据地段,分成标准、优选和黄金三类,最低居住年限和转售条件各有不同,以降低组屋抽签的彩票效应。同样,各小学因地段不同,周围人口密度也不一样。在优先权按距离排序的情况下,如果周围人口密度低,小一报名的竞争也比较小,而之所以人口密度低,往往是因为范围内的组屋较少。

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如果小学周围人口密度低于某个阈值,那么这些小学的距离计算可以另辟一套标准,学区范围可以从目前的一公里扩大一些,囊括更多的组屋和人口。如此一来,更多住宅单位能够受惠,学校录取的学生背景也会更多元。

这样的跨领域借鉴还有很多可能性。例如,近居购屋津贴可以借鉴小一新生报名,按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房子距离分成不同等级,距离比较近的可以享有较高津贴,以鼓励大家庭就近居住。国庆庆典门票的抽签,也可以效仿预购组屋政策,让从未抽到门票、连续几年都没有抽到门票的人,有较高的成功概率。

公共资源的分配要遵守公平、透明、效率和可持续性等原则,然而,现实中各个群体各有诉求,对于公平、怎么取舍,也有不同的理解。唯有在多元诉求中坚持原则、不断优化制度,才能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公共价值。而政策的交叉授粉,或许也能开出不一样的花?

(作者是早报校园副主编)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