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伟中:新马分家60年后的家与国

新加坡建国60周年国庆日的清晨,我起早出门感受城市脉搏。在邻里走过公园、组屋区和小贩中心——三处看似平凡,却最不寻常的狮城景观。

从组屋走到公园,再沿公园连道漫步,绿鹦鹉、白鸽和黄鸟掠过;草地上红原鸡三五成群,母鸡带着小鸡啄食,萌态百出。转角便在“大自然中的城市”邂逅美景,绿化精神不仅体现在植物园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扩散在全岛各角落。

公园连道也挺热闹,只见数百名居民身穿红白色爱国T恤,携老带幼参加社区国庆健步走活动。组屋区刚粉刷一新, 呈现让八成人口居者有其屋的跨世代社会基础设施,实现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愿景。

肚子饿了,走进小贩中心,各色南洋美食与国际佳肴任君选择。在人们经常抱怨生活费高的岛国,这些平价多元的社区食堂调节了外食价格,也因此在五年前获得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肯定。

新加坡并不完美。太热、太贵、太无聊的批评都有根据。但可见可感的变化也不少:公园越做越好,组屋越建越多,食物和节目日益多元。虽不足以驳倒批评,却展现另一面——新加坡挺宜居,吃住可负担,偶尔也精彩。

扎根新加坡30年、越堤投票六届马国大选、见证政权变天后,我意识到必须在国家认同上做出抉择,并厘清家与国对我的意义,以及我对家国的责任。我最终选择新加坡为国,也在最近一届总统选举与全国大选成为“首投族”。核心原因在于,我认同一个远离族群与身份争议,专注民生细节并打造共同空间的国度。公民身份意味着缴税、投票与关注公共议题的义务,也被赋予监督政府善尽良治的权利。

国庆日三天后,我在兀兰关卡搭巴士越堤——成年后超过30年每月往返两国的日常。短短一公里的柔佛海峡,彼岸马来西亚是老家,父母所在之地,丰盛家常午餐和寒暄总在那端等待。

建国60周年,也意味着新马分家60年。越来越多史料揭示,两国在巨大压力下协议分家,放下矛盾,各自发展。双方都认知分歧难以调和——马来西亚优先保障马来同胞与土著利益,新加坡以多元种族平等为立国核心。

结果证明,彼此尊重和自立是好事:新马各自精彩一甲子,新加坡远离种族冲突,马来族和土著在蕉风椰雨的马国安居乐业。近年来,两国来往密切,携手推进互利双赢的柔新经济特区和新柔地铁等项目。

从政治看,新马分家或许是历史的无奈;从民间看,新马一家却从未中断。新马一家也是我个人的选择——马来西亚丈夫,守护新加坡妻子,与两名在狮城土生土长的女儿。我的心从未离开这两块土地,就像新马始终共享一片碧海蓝天。

家可以超越国度与政权的疆界。对我而言,新加坡是妻女所在的核心家庭,马国是父母所在的原生家庭,台海两岸是文化中华的精神家园,也是好友、师长和祖辈所在的延伸家庭。南洋的新马,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家园;大陆与台湾,是文化与历史的根与泉源。

建国60年后,新加坡已成功构建主体性。未来能否更精彩,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实践“互为主体性”——发挥主体性,也尊重他者的主体性。这是人际感通中的仁爱,也是国际互动与文化交流的互敬与互鉴。

跨境交流让我们理解彼此难处、欣赏对方优点,也能思考如何获取新加坡缺乏的资源、创意与活力。与中华、印度、马来等古文明国家加强联系,激发更多文化、民间与经济交流的火花。在新加坡内部发挥互为主体性,则意味着各族更自信地寻根、更谦卑地理解他族;以多元种族和双语为基础,深耕自身文化,并通过对话增进对彼此文化与处境的理解。

这样的新加坡,将不仅是种族和谐的表率,更是多元文化交汇、合作机会涌现的城市——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会成为让人更愿意亲近的朋友与合作伙伴。

我向往这样的新加坡,也期待遇见更多打造未来新加坡的“建国一代”。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特稿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