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新加坡迎来建国60周年。今年良好开端幼儿教育会议(Good Start Early Childhood Conference),以“(不)要玩玩”(Do(n’t) Play Play)为主题,提醒学前教育者:游戏不仅是幼儿娱乐,更是通向包容性教育、快乐学习与跨世代联结的重要途径。
新加坡学前教育政策高度重视游戏化学习,《新加坡学前课程框架》和《婴幼儿培育框架》均强调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语言、动作和社会情感发展的核心手段。然而,现实教学中仍存在误解:游戏被视为纯娱乐,课程压力又常挤占游戏时间,包容性课堂面临资源与策略不足等挑战。
为回应这些问题,大会聚焦四大议题:用游戏构建融合性课堂、用游戏打造快乐课堂、让家庭时光因游戏更有意义,及通过游戏连接不同世代,为学前教育者提供宝贵的教育方向。
一、用游戏打造包容性课堂
包容性游戏能让普通幼儿和特殊需要幼儿都成为积极探索者,强调沟通与互动,促进平等参与。游戏打破成绩和语言壁垒,特殊需要儿童可在低压力环境中高效学习,双语或非母语儿童获得真实语言环境。研究指出,环境因素决定游戏的无障碍性,社会包容性则决定游戏的包容性。笔者观察一户外交通模拟游戏,提供双人脚踏车,支持特需幼儿与同伴平等互动,提升社交能力。
二、用游戏创造快乐课堂
新加坡学前课程框架指出幼儿是“快乐、好奇、积极、有能力的学习者”,快乐不是附属品,而是学习催化剂。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感受快乐,源于自主安排与自由选择。若教师指定固定玩法,创造性游戏即失去本质。教师应提供多样空间与游戏形式,如室内隔断、户外场地,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和玩法。托婴教师为五六个月婴儿提供多样口腔探索材料,尊重幼儿兴趣与节奏,鼓励自主抓握和探索,体现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
三、用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家长应减少屏幕时间,增加亲子游戏,哪怕是简单的纸盒搭建或角色扮演,都能促进亲子沟通与情感稳定。家庭游戏延伸学校学习,形成家园共育合力。例如,家长可设计“情绪卡片交流游戏”,帮助幼儿表达情绪,促进亲子有效沟通。祖辈参与游戏如园艺种植,不仅传授照护生命的理念与实践,更促进跨世代感情,强化情感纽带。
四、用游戏建立跨世代联系
长者通过游戏与幼儿互动,打破年龄和经验隔阂,传承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如:长者讲述童年踢毽子游戏,不仅传递合作与团队精神,也激发幼儿对传统游戏的兴趣。此类跨世代互动促进幼儿社会能力发展,树立积极人际关系模式。
“(不)要玩玩”不仅是俏皮口号,更是学前教育行动召唤:尊重游戏即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包容与快乐的课堂为幼儿人生奠定健康基础;家庭参与游戏为社会注入温暖与活力。成人理解“玩”的力量,教育不再仅是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快乐学习、积极生活的公民。
(作者是学前华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