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日是对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太平洋战争终结了日本帝国。有西方学者指出,美日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种族战争”——因为美国几乎不可能将原子弹投向同为白人国家的德国。实际上,美日争霸太平洋的格局,早在20世纪初已现端倪。作为崛起中的新兴强国,美国在调停日俄战争的同时,便对太平洋彼岸另一崛起大国——日本,心存警惕并很快制定针对性战争预案。此举深受马汉《海权论》影响:谁控制海洋,谁就能主宰世界。
然而,美日走向全面战争,并非历史的必然。如果一战后美国未推动废除英日同盟,日本的战略路径或许将截然不同。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试图遏止自1916年以来愈演愈烈的海军军备竞赛。条约虽将日本战舰吨位限定为美英的六成,却也承认它海军强国地位和在西太平洋的区域优势。为安抚日本,条约明确限制英美在远东的军事扩张:英国不得在马六甲以北增建军事设施,美国不得在夏威夷以西强化部署。这也解释1930年代日本在中国大陆扩张之际,即使英美有意干预,却在军事上捉襟见肘,难以作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美日关系迅速恶化。为维护“门户开放”,美国自1938年起对日实施战略物资出口管制(初期不包括石油)。然而,美国并不希望中日战争迅速结束,而是希望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使它无力“南进”,避免对美英等西方列强在远东的殖民利益构成直接威胁。
1940年5月,罗斯福提出年产5万架飞机的计划;6月,命令太平洋舰队由圣迭戈前移至珍珠港,并增兵菲律宾,以震慑日本。同月,日本趁法国战败之机谋求进驻北印度支那,引发英美高度警觉。尽管美英内部一度出现绥靖呼声,期望拉拢日本加入英法阵营,共同遏制苏联在远东的扩张,同时阻止它加入轴心国,但“南进”之举终使日本与美英发生直接战略碰撞。
转折的出现:从印度支那到珍珠港
1940年7月,美国通过《出口管制法》,强力推行“排他性采购”,旨在切断轴心国获取关键资源的通道。9月22日至26日,日本胁迫维希法国允许它进驻北印度支那,次日即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加入轴心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当时甚至希望将苏联纳入同盟体系,但遭德意方面否决——此为后话)
然而,华盛顿对此并未感到恐慌,反而视之为打破国内孤立主义,推动全面备战的契机。自1940年中起,美国已悄然转入战备状态。罗斯福明确采纳“德国优先”战略,并于当年11月批准彩虹五号计划中的D方案,将德国列为首要威胁。对日政策则以遏制为主,尽力避免直接冲突。然而,这一策略成效有限。随着“不列颠之战”胜利、德国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爆发,以及东南亚防务逐步加强,美国对日立场日趋强硬。自1940年12月至1941年6月,对日制裁不断加码,直接助推日本南进的战略倾向。
1941年7月,日本全面占领南印度支那。美英荷随即冻结它的海外资产并实施石油禁运,实质上相当于对日本不宣而战。当时,日本石油储备仅够维持一年半至两年,夺取东南亚油田遂成为唯一出路,美日关系濒临破裂。
11月21日,罗斯福提出四点临时协议,要点包括:部分恢复对日经济关系;日本不在满洲与法属印度支那增兵;不援引《三国同盟条约》;由美国牵线中日和谈但不直接介入。方案旨在延缓冲突至少六个月,以争取更多战备时间。
然而在英中强烈反对下,方案最终未能通过。
五天后(11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向日本递交被东京视为最后通牒的照会,明确要求日本全面撤出法属印度支那与中国大陆,甚至包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所占据的满洲地区(东三省)。
这一要求在东京看来,无异于全面否定日本半个世纪以来的扩张成果。东条英机在战后审判中亦坦承:若照会稍有妥协余地,日本断不会袭击珍珠港。
日本战争目标
从国力结构看,日本远逊于德国。德国经济总量接近美国一半,若能击败英苏并整合欧亚资源,便有可能构建一个可充分自给自足,足以抗衡美国的“新拿破仑帝国”。日本所控制的多为经济落后区域,须耗费数十年时间实现和平发展。
因此,日本的战略目标并非追求全球霸权,而是通过军事行动迫使美国接受妥协,在西太平洋确立长期战略对峙格局,以确保“大东亚共荣圈”的存续。
换言之,日本“胜利”的极限,并非军事上的彻底完胜,而是避免失败。日本是否曾有避免失败的可能?是否存在一条通往妥协和平的替代道路?
下文将探讨三种未曾发生,但在战略上具备可行性的反事实情境:其一,若日本于1940年夏提前南进;其二,若日本偷袭珍珠港更为成功,或放弃此举而直接攻占英荷殖民地;其三,若轴心国实现真正战略协同,二战格局是否可能改写?
失去的机会:1940年夏的南进良机
1940年6月,法国战败,印度支那陷入战略真空。彼时,英国正疲于应对欧洲战事,远东殖民地防御空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仍在有效期内,苏联对日保持战略守势,竭力避免刺激日本,担心防御薄弱的远东地区诱发第二战线。美国虽已着手整军扩军,但尚处动员初期,孤立主义情绪仍占主导地位。多重因素叠加,为日本提供南进东南亚的绝佳战略窗口。
事后看来,这一判断并非无稽之谈。直到1941年初,美国才开始实质性强化菲律宾防务,主要目标是遏制日本染指荷属东印度(年产石油约700万吨)。欧洲列强直至日本于1941年7月全面占领南印度支那前夕,在亚洲的防御才空前加强。
这一稍纵即逝的战略良机被日本错失,根本原因在于战略决策体系内部分裂。近卫内阁倾向通过外交改善对美关系,然而陆军因华中战局缠身,难以抽调主力支援南线。故南进虽已提出,却迟迟未能形成国家层级的统一部署,致使战略决策迟疑,贻误良机。
倘若日本能于1940年果断南进,即便因此招致美国立即实施石油禁运,按照当时的石油储备和战时消耗速度估算,日本至少尚有一年作战余力。这段时间足以让日本趁欧洲列强深陷战火、美军尚未完成战备部署之际,迅速横扫东南亚,夺取印度支那、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等资源重地——暂不触及美国核心利益——在短期内建立起经济自足的“共荣圈”体系。这将极大提升
战略纵深,甚或可能迫使英美最终承认这一既成事实,改变后续战争格局。
假如没有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袭击,历来被视为日本战略上的致命失误——主动挑衅唤醒沉睡的工业巨人美国。对于资源匮乏、国力有限的岛国而言,与美国展开持久消耗战几乎是自取灭亡。
然而,日本并非全无胜算。1941年底,日本在太平洋仍保持一定海军优势。若首次袭击后能立即发动第二波攻击,彻底摧毁港内500万加仑油库、潜艇基地及修理船坞,并扩大搜索范围消灭三艘尚未归港的美国航母,太平洋舰队将遭瘫痪,恢复时间将大幅延长。
即便未发动后续攻击,在1942年关键的中途岛战役中,尽管美军已破解日本密码,若山本五十六集中航母主力而非分散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将大幅提升。一旦中途岛失守,夏威夷和澳大利亚将陷入孤立。夏威夷的随后沦陷,将使美国失去从中太平洋发起战略反攻的前沿基地,甚至被迫将主要战争资源从欧洲转向太平洋。没有美国及早介入欧洲战场,英国和苏联难以击败纳粹德国,甚至可能被逐一击破。失去前进基地的美国,即使经历大规模造舰扩军,反攻之路也将异常艰难。日本或可在1943年至1944年间与美军形成势均力敌局面,最终促使美国接受妥协的和平。
然而,从战略全局看,更明智的选择或非“更加彻底的攻击”,而是“根本不打”。若日本放弃袭击珍珠港,仅集中力量进攻英荷东南亚殖民地,虽激怒美国,却未直接挑衅,将大幅增加后者对日宣战的政治阻力。
没有珍珠港事件,罗斯福将难以说服国会对日宣战,东南亚沦陷将更为迅速,澳洲和新西兰可能被迫单独媾和,英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地位也将更加岌岌可危,中国抗战前景更加黯淡。
没有美国对日宣战,就不会有随后德国对美宣战。在未与日本正式交战的情况下,美国国会孤立主义情绪难以压制,《租借法案》的执行举步维艰,英苏获得的美援恐将大幅缩水。
1942年,轴心国兵锋正盛,苏联或将面临日军北进带来的双线夹击,陷入灭顶之灾。这一连锁反应将深刻改变世界格局。若无美国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可能以轴心国胜利告终。自由世界将不复存在,人类历史或将跌入漫长黑暗。
作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