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伊宁:喜欢动物就不要喂食

几次猴子在住宅区出现的新闻,引起我的注意。趁着6月学校假期,特别安排带小朋友回台湾访问位于台中的“郭叔叔猕猴生态区”。主人郭叔叔一直耳提面命地告诫我们:“不要喂食猴子,因为人类大部分食物不适合它们。”在此与大家分享郭叔叔超过30年与猴子和平共处的方法和心得。

郭叔叔所处的台中山头有三个猴群,共约150只,与郭叔叔比邻的一群约50只。猴子是群居动物,以猴王为首,但约两三年就会因打斗竞争、集体政变等因素换新的猴王(失败者被猴群逐出);二把手就是王后,但猴群里约有10只以上的母猴,母猴一年可以生一胎,平均二三十年的寿命可以生超过10只小猴。我们发现,几乎每只母猴怀里都有小猴子。也因为公猴会为了各种原因到其他地方去,所以若要节育,实施对象应该是母猴。

生态区的野生猴子只吃地瓜及水果,因为从未有访客喂食它们其他东西,所以它们不会知道饼干、面包是可以吃的。一旦让智商高的它们知道某个地点或某个东西是可以吃的,妈妈会教小孩,一代一代教下去就没完没了。

郭叔叔分享,猴子怕大声响,所以他备有驱猴炮;猴子也怕在天空中飞行的物体,可能觉得是会把小猴抓走的大型鸟,所以可以运用遥控飞机或无人机来驱赶它们。另外,猴子会游泳,若是栖息地和住宅区间有桥,就更方便它们行动。

据知,台湾目前处置进入市区的野生猴子有几种模式:一、保育优先:先驱赶、再捕捉、再评估移置。但郭叔叔分享,台湾近年来有一只孤猴几乎每年被驱赶,来年又再来的循环。二、各地依风险程度弹性调整执行:猴子出现频率较低的地方,通常警员等先到场维持民众安全,再调派专人判断,若无重大攻击则观察猴子离开;高雄因为发生频率非常高,农业局有项目管理、设防猴电网、封闭垃圾桶及每年定期举办猴害防治倡导。三、不偏向一次性全面清除:屏东科技大学保育类野生动物收容中心曾将猴子野放到澎湖无人岛,前后送了27只。但有妇人未注意警告,遭到10余只猕猴围攻咬伤。在地方人士强烈反对后,决定停止野放实验;猴子又被送回铁牢笼中。

动物保育团体与社区常常意见对立:居民更想要移除或驱离,动保团体则主张“非致命干预”。其实,在日本山口、千叶等地也有类似问题。据报道,日本每年约有超过5000只猴子被杀,但全国猴子数量仍在增长。在印度新德里也可见猴子经常出现在寺庙和公共场所。郭叔叔建议把比较会闹事的猴子抓起来,安置在一个人性化的收容所,只进不出。

每个地方依猴群密度和民情,在治理上调整的手段和强度皆不相同。“猴子跑进城市”这个问题不会自动消失,越来越多城市正在经历同样情况,若只依赖短期手段捕捉、驱赶,问题会不断循环。所以在都市持续开发中,或许可以考虑几点:一、建立明确的“猴区—人区”分界线,即在开发边缘设置生态缓冲带;二、持续教育民众零喂食文化;三、利用科技监测设施;四、规划长期“猴口控制”政策等。

最后,郭叔叔说:“猴子只要知道这个人手上有食物,就会要去‘拿’,人会觉得它在攻击,但它是因为你手上有它想要的东西,而做出一些我们认为是攻击的动作。主要原因就是之前有人教过它这个东西可以吃、这里有东西吃。”

所以,下次再遇见美猴王,千万记得:不要喂食。

作者是公司执行秘书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