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韩在外交上的共同利益正不断扩大,同时在外交上的合作空间也在与日俱增。
去年12月3日韩国总统尹锡悦非法宣布戒严令,引发韩国政治动荡,12月14日遭国会弹劾,今年4月4日宪法法院决定罢免总统。经过总统大选,6月3日进步派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当选,从次日起开始执政。
造成此次选举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尹锡悦因非法宣布戒严令遭到弹劾罢免;第二,保守派势力分裂,而进步派为李在明当选保持空前团结;第三,李在明经过三年前总统选举落选后,可谓卧薪尝胆,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保守派候选人金文洙只是党内各派势力的折衷产物,明显准备不够充分。总之,李在明当选也是大势所趋。
李在明上台后要做的就是“缝合”在这半年左右“没有总统”的政治动荡过程中,政治社会两极分化所产生的裂痕。在此基础上,积极动用财政支出这张王牌来扩大内需,愈合受伤的国民生活,成绩如何将左右就任后的支持率。
另一个关注点则是李在明的外交。三年前的大选,进步派的文在寅政权交接给保守派的尹锡悦政权,韩国外交也发生巨大转变。第一,对北政策从重视参与到重视抑制;第二,对于美中关系,由不选边的“战略模糊”转向“战略清晰”,和同是美国同盟国又共享自由民主主义价值的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合作,引导美国更积极参与韩国版印度太平洋战略;第三,从“放任”由韩国司法裁决历史问题引发恶化的日韩关系做出转变,为强化美韩同盟,试图率先解决日韩历史问题,继而实现美日韩安保合作的制度化。
但是,此次韩国政权又回到进步派手中,外交政策是否要回到从前,有期待也有忧虑。
从目前情况来看,李在明政府似乎更注重继承尹锡悦外交。韩国外交的这种变化,因朝鲜的核导弹开发和不再考虑与韩国统一新政策,以及中美对立的尖锐化和固定化等围绕韩国地缘战略环境变化,比韩国领导人的个人政治倾向的影响更大。
李在明政权提出“基于国家利益的实用主义外交”,实际上意味着外交上的“韩半岛中心主义”。也就是说,虽然积极参与围绕朝鲜半岛问题,但对于偏离这一点的问题,在难以为本国谋取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参与。特别是,对于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可能要尝试对尹锡悦外交进行部分修正,避免使用尹锡悦外交使用的“印度太平洋”字眼,或者在俄乌战争问题上,有意做出和北约保持距离等路线修正。在台湾问题上,也有可能与尹锡悦外交保持距离。
不过,如果根据“包括台湾在内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韩国单独参与台湾问题有局限性。换言之,无论是韩国的保守派还是进步派政权,都没有考虑韩国在军事上直接参与台海冲突。这样的态度日本也有。但是,作为对中国的抑制力量,日韩都关注在台湾问题上有必要与美国保持一致,李在明政权也会相当程度地有这样的关注。实际上,韩国在与美国的联合宣言中,就台湾问题首先明确表示关注的是文在寅政权,而不是尹锡悦政权。
相反,如果驻韩美军参与台海危机,而韩国以“韩半岛中心主义”为由,回绝对美军的后勤支援等合作,在美韩同盟为基础的当下也不可能,只能听从美国判断。从这个意义上,韩国如何对待台湾问题,即便政权从保守派过渡到进步派,基本上不会有太大改变。
确实,在中美对立尖锐化、固定化的情况下,处于夹缝中的日韩,以对美同盟为安保政策的轴心,同时中国又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继续面临抉择的困难。另外,对韩国来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期待中国对朝鲜施加影响力。
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前,我想强调的是,和以往相比,日韩在外交上的共同利益正不断扩大,同时在外交上的合作空间也在与日俱增。
作者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