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反对使用AI,也知道许多人靠它提升自己的表达效率。问题不在工具,而在“我们是否还有意愿留下真实的痕迹”。我们不能阻止AI改变世界,但可以决定:我的人生故事要不要交由机器代笔。
在过去,写简历是一种自我整理的过程;现在,它变成一种演算法优化行为。
那天,我看到朋友转发的一份领英个人简介,内容言简意赅、亮点清晰,连成就都精准地量化了,看上去像是某位硅谷产品经理的模板。她笑着说:“ChatGPT五分钟写完的,厉害吧?”我一时语塞,因为我自己也做过同样的事。
随着人工智能(AI)写作工具迅速普及,不只是论文、工作报告、社交文案,就连我们最具个性与经历浓度的履历,也开始被外包给机器人。这一切似乎已经不再令人惊讶。
但我常常在想——当AI替我们写下人生的高光片段,我们的真诚和存在感,也一并被抹去了吗?
越来越多求职网站、大学毕业生讲座甚至政府部门的求职工作坊都在教你:用AI写出一份完美简历。它们告诉你如何用更主动的动词、如何让系统读得懂你的项目经验、如何让每一段经历看起来“值得面试官花时间了解”。
这听起来没问题。只是,当你看着自己“AI写”的简历时,会不会曾经觉得“这份描述的,是我,但又好像不是我”。
简历,本应是自己对过往经历的真诚整理,是一份有温度的个人履历,而非一份毫无情感的“关键词堆叠报告”。但AI能做的,恰恰是剥离掉个性与瑕疵,把自己包装成最可被识别的“标准品”。
我们都以为AI带来效率,殊不知它也默默带走我们“做自己”的机会。
以前我们写简历,会认真思考:“我到底做了什么?我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我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现在许多人打开一个AI工具,输入几个关键词、几段经历,就迅速得到一份逻辑通顺、句式完美的“模版我”。
问题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思考过吗?
人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用什么词包装自己”,而在于如何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能否说出“这段路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AI跳过这个环节,也剥夺许多人练习“认识自己”的机会。
我们变得更会包装,却也更不敢诚实。
不愿用AI的你,会被淘汰吗?
现实是残酷的。现在很多企业用AI筛选简历,如果不懂得“怎样让AI喜欢你”,可能连第一轮都过不了。这种系统化的“技术门槛”,反而倒逼求职者去适应一套越来越同质化的规则。
于是,大家纷纷学起“人设管理”“数据包装”,就连简历里的“性格特点”都仿佛是ChatGPT生成的标准句:“结果导向、有同理心、喜欢跨部门沟通、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
如果人人都用AI润色,是不是“真人反而没竞争力”?当一个系统只看表面,真实就永远没有被看见的机会。
AI的崛起不只是科技问题,更是文化选择。我们已经可以利用AI写简历、写求职信甚至模拟面试问答。未来,当面试官也是AI、工作表现评估也是AI打分,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做人”?
当人类开始习惯用AI代替自己说话,就像一个代笔的人代表自己的人生发声,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退位”的过程。从简历开始,到社交动态,到工作汇报,AI让我们越来越“完美”,也越来越遥远。
“不要以貌取人”是人人会说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颜值仍旧影响机会;“内容为王”是一句网络口号,但在算法里,标题与节奏比真诚更容易吸睛。
简历也一样。当我们看到一份非常“像样”的履历时,通常不会去质疑它是否真实,而是迅速决定:“这人值得面试。”我们对他人简历的判断,其实早已不再关乎真实,而是“像不像一份好简历”。
所以,诚实还重要吗?我想,是的。但我们也许要接受,在这个系统里,“真实”已经不被奖励。你必须更有技巧地,把真诚包装进对方愿意接受的格式里。
我不反对使用AI,也知道许多人靠它提升自己的表达效率。问题不在工具,而在“我们是否还有意愿留下真实的痕迹”。
下一次当你用AI写简历,不妨问自己:这段经历对我个人来说,有什么独特意义?如果不使用任何修饰词,我还会怎么形容自己?我想让对方看到的是哪一个“版本的我”?
我们不能阻止AI改变世界,但可以决定:我的人生故事要不要交由别人(机器)代笔。
也许,有一天人事经理打开一份AI生成的履历,会感叹:“这些人都太完美了,但我只想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摔过跤?”或许,未来最珍贵的,不再是“精美”的表达,而是“真实”的瑕疵。
当AI帮你写完一切,你的人生故事,还剩下你吗?
作者是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