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健:美国征马国25%关税难影响柔新特区

美国此次上调对马来西亚的关税,短期虽带来不确定性,但并未实质动摇柔新经济特区的吸引力。

美国政府7月8日宣布,对马来西亚商品的进口关税调整至25%,较4月公布的24%略有上调。尽管此举引发部分关注,尤其是针对对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的潜在影响,但从更广阔的战略角度分析,这项调整仅是一种谈判筹码,而非对区域竞争力的实质打击。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上任前,美国对马来西亚、越南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所施加的进口关税,普遍介于0%至10%,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的原则。

但在4月,特朗普政府实施统一的10%基准关税,并随后对特定国家设定对等关税:马来西亚24%、越南46%、新加坡维持在基准的10%。尽管原定在4月生效,美国随后给予90天宽限期,将实施时间延至8月1日。

7月2日,美国与越南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同意将对越南的关税从原本的46%下调至20%。作为交换,越南承诺将对美国出口的重要商品如电子、电器、机械、纺织品、木制品及鞋类等的进口关税降为0%,并加强对原产地规则的监管与透明度。

不过,美国仍保留对“疑似转运”货物征收40%关税的权力,而“疑似转运”的定义,至今未有清晰标准,给区域供应链企业带来不确定性。

马来西亚对美国商品已维持相对开放的关税制度,尤其在半导体、机械设备、化工、医药等领域,关税大多介于零至5%。真正存在保护性关税的领域主要是车辆进口(高达30%)、汽车零件(10%)及部分农产品(最高30%)。

若为了换取较低的美国关税而取消这些保护措施,可能对本地企业带来重大冲击,尤其是汽车和农业等战略行业。相比之下,越南此前对美国商品的关税较低,因此在谈判上拥有让步空间。马来西亚则面临内部保护与外部让利之间的两难,贸然效仿越南模式,未必合适。

在刚结束的第17届金砖国家峰会期间,特朗普公开警告,将对亲金砖的国家额外征收10%的惩罚性关税。对此,巴西总统卢拉直言批评:“世界已经改变,我们不需要皇帝。”

这番言论凸显出关税政策的政治化趋势。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跨国企业在制定供应链布局时,已不再单纯考虑关税成本,更重视政策稳定性、地缘安全、法规透明度与区域协同效应。

柔新特区的核心价值在于联通马来西亚的人力与土地优势,结合新加坡的金融与效率优势,为企业提供“一举两得”的营运平台,兼具弹性与效率。在当前区域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特区作为连接东南亚与全球市场的枢纽,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事实上,马来西亚与越南之间5个百分点的关税差异(25%对20%),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中,难以构成决定性影响。尤其在特朗普2.0前,两国对美出口皆受惠于类似的低税率。美国此次上调对马关税更像是一种施压手段,而非长远政策。

更重要的是,美国目前对马来西亚的25%关税,仍处于延长期限之中,是否会在8月1日后实施,尚未有定论。种种迹象显示,此举更偏向谈判策略,而非永久政策。

美国此次上调对马来西亚的关税,短期虽带来不确定性,但并未实质动摇柔新经济特区的吸引力。

企业与投资者应超越关税数字本身,着眼于柔新特区在制度融合、市场联通与战略定位上的优势。在全球供应链逐步去全球化、趋于分裂的时代,柔新特区反而更凸显作为中立、稳定与高效营运平台的战略价值。

作者是马新特许会计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