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打击丧尸烟弹的供应,以及修法弥补现有法律的不足,都是必要考虑的行动。
卫生部和卫生科学局7月9日发通告给公共医疗机构的急诊部门、紧急护理中心和精神科,以及心理卫生学院属下的国立成瘾治疗服务,指示这些单位须记录所有疑似和确诊吸食含有依托咪酯(etomidate)麻醉剂的电子烟的患者。医疗机构也须要求患者交出这类电子烟,并考虑将患者的尿液样本,送至卫科局的毒理学实验室进行毒理学测试。
此举引人关注之处是,电子烟泛滥的问题看来已复杂化,一些电子烟由于成分可疑,已成贩毒的工具。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东亚和东南亚的非法毒品市场中,已出现大量的依托咪酯和类似物质。新加坡卫生部和卫科局也觉察,自去年以来,本地发现的含依托咪酯电子烟数量持续增加,且增速令人担忧。
含有依托咪酯的电子烟俗称“丧尸烟弹”(Kpods),对人体的全面危害极大,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专家指出,依托咪酯是一种静脉麻醉剂,通常用于全身麻醉。通过电子烟吸入依托咪酯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呼吸衰竭、意识改变、肌肉痉挛和癫痫发作,而且它在电子烟中的剂量不明且不可估测。此外,“丧尸烟弹”还可能包含其他镇静剂甚至毒品,如芬太尼、苯二氮卓类药物或氯胺酮。这些药物可能导致呼吸抑制、记忆丧失和精神分裂,也极易成瘾。
由于“丧尸烟弹”电子烟危害极大,而且通过流行文化包装来引诱青少年吸食,官方已迅速加大取缔力度,包括增加突袭行动和屏蔽不法分子运用Telegram等平台和社交媒体售卖电子烟的广告,自2024年4月加强执法以来,已屏蔽超过600个相关群组。在今年上半年的侦查行动中,官方共查处28起涉及“丧尸烟弹”的案例,比去年全年的10起激增近两倍。
虽然目前看来数目不多,但及时大力抑制是正确的做法,所谓涓涓不塞将为江河。尤其须要警惕的是,UNODC的报告指出,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毒品和犯罪团伙正在合力贩卖含毒品的电子烟。由于这类含毒电子烟还是较新的产品,且被宣传为香烟的健康替代品,因此多数烟客对它们的危害性缺乏认识。
虽然新加坡政府早就认识到电子烟的危害性,并于2018年立法禁止,但是电子烟仍然通过各种非法途径进口和散播,连一些中小学生也无法幸免。卫生部和卫科局5月间公布的数字显示,去年因持有和使用电子烟被捉的人次写下新高,达1万4688人次(2018年为68人);因吸电子烟被转介到卫科局的学生案件则有2068起,同比高出一倍。
电子烟泛滥的程度,很容易让含毒品的烟弹趁虚而入。依托咪酯目前属于《毒药法令》管制的毒药,违法刑罚很轻,触犯者最多被判处两年监禁或罚款1万元。鉴于事态严重,有舆论建议官方应尽快把相关毒物改由《滥用毒品法令》管制,一来让中央肃毒局取代卫科局加大力度执法,二来也反映“丧尸烟弹”等的危害,提高法律震慑力。
但这必然也会带来执法上的难题,例如学校如果发现学生使用电子烟,修法后就必须报警处理。无论如何,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打击丧尸烟弹的供应,以及修法弥补现有法律的不足,都是必要考虑的行动。对一般烟客和青少年加大宣导力度,提高公众认识电子烟的危害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