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城市工作会议无棚改

到北京出差,心心念念想抽时间再到亮马河走走。这条位于朝阳区的水道,从前淤泥沉积、污染严重,是人人避之的臭水沟,经过多年治理,如今成了北京的“小塞纳”。

夏日里,河岸两侧垂柳拂堤,网红餐馆、咖啡座沿河而开;河面上桨板、皮划艇漂流,连宠物狗也一起踏浪嬉戏。到周末傍晚,年轻人自组的乐队在岸边弹唱,引得路人驻足,也有皮划艇上的人上岸接过话筒高歌一曲,俨然是松弛感十足的民间音乐会。

不过,亮马河虽“潮”,但已不新。据朋友说,在建国门外、有着60年历史的友谊商店,现在成了北京年轻人的新宠。这个毗邻使馆区的商场,曾是北京第一家涉外商场,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供窗口,主要服务外国人和出国人员,不是有人民币就能去消费,要买里头的稀罕货,还得凭外汇券。

后来中国打开门户,经济快速发展,物资越来越充盈,友谊商店褪去光环。线下消费近年来式微,那些之前把友谊商店比下去的购物中心,如今也面对转型压力。倒是友谊商店重生了,朋友说,它最近改头换面,传达室成了咖啡馆、冷冻机房成了网红餐厅,云集酒吧、饭馆、杂货店、二手奢侈品仓储店,成了现代与复古融合的消费地标。

亮马河的华丽转身和友谊商店的蝶变,都是北京城市转型的故事,也是城市发展创新的样板。中国高层在本周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12字城市发展目标,强调“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这是中共建国后,第五次召开全国层面的城市工作会议,之前四次分别在1962年、1963年、1978年和2015年。

10年前的那次城市工作会议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大规模棚改的序幕由此拉开,催生了一批“拆迁新贵”,也让中国房地产迎来轰轰烈烈的牛市,当然也埋下杠杆率飙升、房价泡沫式虚高等隐患。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的环境,与2015年有相似之处——经济增速放缓、楼市下行、库存压力大。虽然中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取得5.3%增长,但大中城市的房价还在“跌跌不休”。上半年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下降3.5%和5.5%,与2021年历史顶峰相比都接近腰斩。上个月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更强调,要“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这样的背景下,上周五(7月11日)坊间盛传高层将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市场对官方重启棚改、托举楼市有了新憧憬,寄希望“二次棚改”再次激活楼市。不过,从官媒会后发布的消息看,时隔10年再度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定调,仅在谈到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时,提到“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会议更多着墨城市更新,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更加注重提升城市与人的互动质量,包括建设创新活力、舒适宜居、绿色低碳、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城市等。

棚改没有如预期出现在会议文件中,也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尽管楼市持续低迷,但接下来的城中村改造不会像10年前那样大干快上,官方也不会出台政策大力度地刺激楼市。从更广义的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也意味着高层不希望中国房地产行业走回老路,更不希望中国经济发展走回老路。

没提棚改让市场有些失望,但也是意料之中。一方面,大规模棚改的模式很难复制,它需要巨额拆迁补偿的支撑,钱从哪里来是实践中的难题;10年前的棚改是楼市强心针,但市场会有“耐药性”,同样的“药方”带来的边际效应会打折扣,尤其在人口结构、城镇化率、经济基本面都已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高度依赖“基建、投资、地产”的模式日益不可持续,得更多倚重消费、创新、产业发展,重回以棚改刺激楼市、带动经济的老路,只会拖慢转型的进程。

这场城市工作会议,透出的是构建城市生态的新思路,要让人们住得好,活得更体面、有尊严,也让城市更安全、有韧性,这当中也折射出官方近年来对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新思路。这个转型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走起来比依赖过去的老路要困难,间中也会面对阻力以及重回老路的诱惑,减少转型路上的镇痛需要更多智慧,也会决定这条新路能走得多远。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