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以晨:特朗普2.0时代下的中国战略转向

曾经以规则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逐渐被竞争共存的新常态所取代。特朗普的回归虽强化脱钩趋势,却也令中美博弈更具结构性与长期性的清晰。面对这一新现实,中国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构建新的技术体系、区域合作机制与战略筹码。对投资者而言,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中国是否重要,而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它正走向何方。”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展开第二个美国总统任期,全球秩序再度步入一轮动荡。联盟调整、供应链重塑、发展路径分化,成为这一时代的关键词。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已不只是中国如何应对一个更具交易性、更加难以预测的美国,而是中国如何重塑自身对外关系、重构内部增长逻辑,并在一个权力分散、博弈激烈的世界格局中谋求新的战略主动。

特朗普的外交风格,无论是首任期内还是此番归来,脱离不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节奏:“打打谈谈、谈谈打打”。这是典型的交易型外交——以筹码换利益,不以战略谋全局。

这种模式意味着协议难以持久,承诺可以随时推翻,稳定让位于不确定性,结构性缓解共识无从。中美关系在此逻辑下,将可能呈现出更剧烈的波动:加压、摩擦、再暂时休兵,如此循环反复。

但对中国而言,这种不稳定未必全是风险。它也提供加速战略自主、优化对外依赖、扩展与发展中经济体合作网络的空间与动能。

全球南方:中国新战略轴心

中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一个关键的重心正在悄然转向全球南方——涵盖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与拉美。对这些地区而言,合作对象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以务实为本、灵活取舍。

中国精准捕捉到这一趋势,主动转身成为发展伙伴——提供基础设施、数码平台与融资支持,不附加过多政治条件,反应迅速、执行高效。在不少国家看来,相较于西方强调规范与意识形态,这种“不干涉、快落地”的模式更符合其治理现实。

当然,这一合作方式也面临考验:债务可持续性、项目透明度、过度依赖外部资本等问题仍须解决。未来的成败关键,不再是融资额的高低,而是项目是否真正改善民生、带来长期发展。

东南亚,是全球南方中最具复杂性的区域之一。一方面,该地区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是“一带一路”重要桥段;另一方面,又是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场域。两大力量在此交锋,本地国家则擅长在夹缝中周旋、争取空间。这些国家并非被动应对者,而是主动演绎“战略模糊”的操盘者:马来西亚平衡多边,稳中求利;越南合作中带防范,亦敌亦友;印度尼西亚坚持不结盟,坚定自主;菲律宾随政局更迭而战略摇摆;泰国游走于美中之间左右逢源;柬老则与中国关系紧密一面倒中;新加坡则在原则与实用之间顺势而为。

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投入资金的问题,更是一个考验耐心与智慧的外交命题:影响力不能假设继承,必须一点一滴赢得。

叙事鸿沟: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落差

中国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往往与西方舆论所描绘的形象大相径庭。

北京强调自己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全球发展的推动者、科技创新的积极参与者,一个在现行秩序内寻求改革的负责任国家。但西方主流认知却常将其定位为修正主义力量、威权挑战者、债务外交操控者,甚至是技术剽窃者。

这种叙事鸿沟并非纸上谈兵,而有着实质影响——从国际组织对中国角色的认知,到跨国企业的投资判断,再到全球资本配置的避险策略,无一不受其影响。弥合这一落差,不仅靠外宣,更需制度透明、规则接轨与行为的一致性。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的内部转型也在加速推进,尤其表现在三大结构性转变:

一、技术脱钩:美国对高端晶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出口限制,暴露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依赖。对此,中国正全力推进自主研发,构建本土技术体系。

二、资本回撤:随着地缘风险上升与全球投资趋于保守,外资企业重新评估对华布局,“内循环”战略因而成为应对之道。

三、人口拐点: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红利消退,使传统制造和消费引擎面临挑战,迫使中国向服务业、养老科技与自动化转型。

基于此,中国开始探索“从世界工厂到技术强国”“从高碳发展到绿色引领”“从人口红利到长寿经济”的新增长路径。

稀土策略:中国的反制性筹码

在中国的战略调整中,稀土产业链是一项具前瞻性的部署。

当前,中国掌握全球逾七成稀土资源采掘权及九成以上中游精炼能力。战略重心正逐步从资源出口转向下游高端制造——包括磁材、电机、封装等应用领域的垂直整合。

这其实是一种“反制性卡位”策略。在西方把控高端晶片和光刻设备的同时,中国正尝试在稀土关键应用领域建立对等的谈判权重。

当全球化的技术供应链日益碎片化,掌握关键要素的国家,将拥有更多谈判的筹码。

对于全球资本而言,中国这一轮转型不仅是宏观政策的调整,更是资产配置逻辑的重构。

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包含硬科技,例如半导体、工业软件、机器人;绿色能源,例如氢能、结构电池、碳资产;生命科技,例如智能医疗、养老科技、数码健康;以及数码基础设施,例如云计算、数据主权与智慧城市建设。

在上述方向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强力导向与金融创新的合力推动——科创板的培育、人民币基金的扩展、“数字丝路”规则的成型,以及金砖国家之间的支付系统构建,皆在其列。

未来资本的主战场,将从传统消费转向技术密集、政策倾斜的战略高地。

竞争共存的新常态

曾经以规则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逐渐被竞争共存的新常态所取代。特朗普的回归虽强化脱钩趋势,却也令中美博弈更具结构性与长期性的清晰。

面对这一新现实,中国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构建新的技术体系、区域合作机制与战略筹码——以全球南方为支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韧性增长为目标。

这不是脱离现实,而是为一个更难合作的世界做好准备。

对投资者而言,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中国是否重要,而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它正走向何方。”

(作者是美国米尔肯研究院亚洲区主席、淡马锡顾问高级总监)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