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热的夏天,被关在闷热的铁皮车厢里整整三小时,是什么滋味?
中国一辆高铁列车7月2日晚因被货物列车冲撞脱轨,在浙江金华临时停运抢修三小时,密闭车厢内闷热难耐,室温一度高达38摄氏度,有人疑似缺氧中暑,引发乘客怨声载道。列车员却不愿开车门透气,一名乘客愤而砸破车窗通风,结果被警方带走。
虽然砸窗乘客仅被批评教育,但铁道部门7月5日通报“砸窗事件”时不道歉不慰问,还称闷热未达破窗程度,态度看似傲慢引发舆论海啸。
不少网民称砸窗乘客为“英雄”,将高铁砸窗与司马光砸缸相提并论。
据上海铁路局7月2日晚通报,一列货物列车当晚约8时30分许,在浙江金华的沪昆线东孝站停车不及,侵入西向东主干道,与正在通过的K1373次高铁客车侧面擦撞,致列车脱轨,幸无人员伤亡。
高铁客车被撞后停车三小时抢修,期间多名乘客滞留车内,称通风不畅、非常闷热。多段现场视频显示,许多乘客上衣前后被汗浸湿,不少人脱掉上衣。
受舆论关注的砸窗事件发生在3号车厢。视频显示,许多乘客连称“要闷死了”,有一名黑衣乘客见状持硬物将车窗砸开,随后有乘务员赶至将年长者转移,另有清洁工清理玻璃碎片。

央广网引述多名乘客证实,由于客车停运,空调(冷气)和通风系统失效,密闭车厢内不通风,十分闷热,不少乘客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黑衣乘客因此砸碎车窗让车厢通风。一名乘客忆述,窗被砸后“风吹进来了,就舒服多了,车上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也降下来了”。
据金华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消息,当天当地最高气温达37.9摄氏度。尽管已是夜间,但央广网引述刘姓男乘客忆述:“在车上热得人都受不了,有人中暑了,是被列车上工作人员扶着走的。”
刘姓乘客指出,当晚车厢内人流密集,不少旅客购买了站票,希望乘务员开车门但被拒,理由是列车未靠站,两边无站台,开门容易引发危险。
K1373次高铁客车星期二晚约11时30分恢复运行,砸窗乘客在列车抵达金华站后被警察带走。
事发后,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多数网民声援砸场乘客,认为砸窗是“正当自救”,同时抨击铁路部门的官僚主义,质问“高温窒息不算紧急,什么才算?”
受访律师大多也认为乘客砸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浙江君安世纪(台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宏威分析,当时车上温度非常高,持续下去可能威胁车上人员的生命健康。“从保障车上所有人员生命健康的角度来说,砸车窗的行为虽然也造成了一定损失,但如果不这样做,危害会进一步扩大,砸窗行为可认定为紧急避险。”
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迎春则认为,破窗行为虽可理解,但不可取。
铁道部门7月5日通报适得其反
面对汹涌舆论,铁道部门上周末进一步通报事发当晚的更多细节,结果为负面舆论添一把柴火,招致更多愤怒和批评。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客运段7月5日在官方微博通报,事发地东孝站是四等小站,不办理客运、货运业务,仅办理列车接发技术作业,无旅客候车室和乘降站台,事发时车站仅有三名行车工作人员当班。这段信息言下之意是东孝站不具备让乘客下车的条件。

通报续称,由于空调无法运行,列车工作人员当晚9时许(也就是停车半小时后)才将各车厢乘务间、厕所、洗脸间、车厢内80多个能开窗通气的气窗全打开,进行通风降温,将班组自带的40余瓶矿泉水发给旅客。
9时20分,车内温度为31度左右,3号车厢一名50多岁女旅客反映头晕,工作人员将她安排在4号乘务间休息。
期间,工作人员对车内闷热和旅客耐受情况跟踪研判,认为客车滞留线路两侧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过1.5米、事发时为夜晚、车外无照明、开启车门旅客下车可能有摔伤风险,“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
通报称,晚上10时许,3号车厢一名男旅客擅自取下消防安全锤试图砸车窗,工作人员上前劝阻未果,导致车窗玻璃被砸破。列车停靠金华站后,铁路公安对砸窗男子进行批评教育,车辆工作人员对破损车窗进行修复。
铁路部门还称,乘车过程中如发生突发情况,铁路部门将按应急预案妥善处置,呼吁旅客听从工作人员安排,配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官方对最新砸窗事件的态度原本情有可原,毕竟中国2010年后进入高铁时代,过去10多年砸窗事件屡禁不止。
例如,2012年沪杭高铁D3122次列车突发故障时,一名中年男乘客拿安全锤砸坏车窗。2019年京沪高铁G146次列车因设备故障停驶时,一名醉酒男子用紧急破窗锤砸高铁车窗称想下车透气。
不过,这次事件的通报解释明显用力过度,让外界感觉官方想急于撇清责任,避重就轻,结果适得其反。
央广网评论称,砸窗事件背后反映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应急预案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未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转换处置策略;第二,服务意识存在一定落差,在“保安全”与“保舒适”的平衡中缺失人性化考量。
广州《南方都市报》旗下“南都快评”则指出,如果乘客没有权利砸窗,那窗户上的铁锤就成了摆设;砸窗乘客不应被带到公安部门,而应受到嘉奖,因为他做了一次应急的示范。
澎湃新闻评论指出,砸窗通风的是与非,不妨多问问现场乘客的感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核即是为了生命,需要变通和果断被更好地融入管理措施中。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发文,指铁道部门7月5日的通报引起群嘲,是近年来最不成功的事件通报之一,与公众的关切差距太大。
胡锡进指出,事故原因是铁路部门自己造成的,并无自然灾害触发。那么多旅客被滞留数小时,承受车厢内无空调导致的高温困难,但通报却未表达任何歉意,讲的都是广铁如何如何努力了,对车厢内高温的严重情况描述为“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
对不开车门的原因解释为“车外无照明、开启车门可能存在旅客下车摔伤人身安全风险”,在公众看来也是因怕担责而不作为。
胡锡进批评这篇通报散发官僚主义味道,使用宣扬成绩的向上汇报语言,关心的是怎么让自己的上级看了满意;与此同时,对公众看到事件报道后的感同身受缺少共情,因此通报公布后在社会产生的影响适得其反。
尽管乘客以砸窗的方式透气,行为极端,不应被视为英雄之举提倡,但也砸出铁路部门的服务短板。事件不仅揭露官方应对突发情况考虑欠周,也反映工作人员现场的处置缺乏弹性和温度,紧跟公司标准作业程序不知变通,守住不出错的底线,却对乘客的基本需求缺乏共情。
在铁路运输已进入暑运之际,高温、多雨、洪涝、极端天气、地质灾害随时都可能引发突发事故,也可能造成列车临时停车。官方下来再遇到突发事故时,能否给出各方满意的应对之道,在这个夏天相信将持续被舆论放大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