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过去的10月第一周,世界两大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中国自10月1日起进入国庆黄金周,全国沉浸在节庆氛围中,而彼岸的美国却因党派僵局而陷入联邦政府关门的困境。这是中美两个超级大国首次在同一时期“停摆”,一个自信从容,一个政治失序,形成耐人寻味的对照。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也悄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已经从试探性防御转向攻防兼备的格局。
过去几个月,中美高级财经团队在欧洲先后举行四轮会谈。会谈气氛积极,双方都释放出善意与缓和的信号。国际社会因此普遍期待,中美关系有望迎来转折。尤其是即将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望见面。特朗普多次表明希望与习近平会晤,并可能达成“大交易”,全球舆论一度充满乐观预期。
然而,就在外界普遍憧憬之时,中国在“十一”长假结束后,迅速打出一系列针对美国的新反制措施。商务部连续发布公告,将多家参与对台军售的外国企业列入“不可靠清单”;对稀土及其他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交通部门宣布新的对美船运收费措施。这一连串动作显示出中国罕见的主动进攻姿态,也标志着中美博弈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美国方面也反应迅速,特朗普威胁取消与习近平的会面,并宣布将从下月起,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额外100%的关税。消息一出,全球市场再次掀起波澜。
这一轮交锋的戏剧性转折,引发人们的疑问:为何中国在此时选择以不同寻常的姿态主动出击?要理解这一变化,必须回溯过去七年的中美贸易战。
2018年,特朗普政府首次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当时的中国反应虽迅速,但整体仍显被动,更多是一种防御性应对。然而,七年后的今天,局势已然不同。2025年2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再度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发起更大规模、更具冲击性的关税攻势。但北京早已为这一刻做了长远准备。即便在拜登政府任期内,中美摩擦相对缓和,中国也从未放松对两国关系结构性矛盾的战略研判。北京清楚地认识到,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已成为一种跨党派、制度化的长期政策,而非短期的政治行为。
因此,中国在过去几年采取三方面的重要布局。第一,通过谈判延迟关税生效,争取时间窗口,为内部经济复原和产业升级创造条件;第二,加快高科技和战略产业自主化步伐,尤其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逐步削弱美国的技术垄断;第三,利用在稀土、光伏和供应链枢纽等领域的产业主导地位,建立起可有效反制美国的战略筹码。正是这些准备,使得中国在新一轮冲突中,具备更强的主动性和战略回旋余地。
中国这次战略节奏的调整,反映战略判断的重大转变。过去,中国更倾向于维持稳定,以避免正面冲突,通过“以拖促变”来赢得战略空间。但经历数轮科技封锁、金融限制和地缘政治施压之后,北京愈发清楚:单纯的退让和缓和,既换不来尊重,也不能保障国家安全。在长期竞争中,只有具备“攻防兼备”的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维持主动。
这种转变有深层逻辑。首先,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冠病疫情之后,中国在产业链恢复和科技突破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系统性能力,而美国的政治分裂、债务风险和社会撕裂反而加深。北京判断,实力对比的时间窗口正在形成。其次,地缘环境的恶化迫使中国不得不提前布局。日本政坛出现对华强硬派,新任领导人对台海问题的表态日益激烈,欧洲部分国家在技术领域配合美国对中国设限,使中国面临更复杂的战略包围。在这种背景下,继续被动防御只会加剧压力。第三,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支持基础有所扩展。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力量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上升,逐渐形成对中国的理解与支持,为北京的战略反击提供外部支撑。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政治极化与经济泡沫正削弱战略连续性。中期选举临近,党派斗争加剧,政策的短视化和内耗化愈发明显。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美国对外战略的威慑力在下降,为中国的主动出击提供时机与空间。
因此,可以推断,中国的决策层在国庆长假期间并没有真正“休假”,而是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新的对美战略。从北京的立场来看,现在正是“以战促和”的关键时刻。通过展示更强硬的立场,中国意在迫使美国认识到,继续施压的成本将远高于适度让步。
这种“以战促和”的策略,并非为了扩大冲突,而是要通过有限对抗,重塑博弈秩序。核心目标在于:第一,重建中美互动的对等性,让谈判回到相互尊重与相互约束的框架;第二,确保国家安全与科技主权,捍卫关键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第三,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换言之,中国的主动出击,不是情绪化的报复,而是有节制、有目标的战略反攻。
综观整个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对美战略的逻辑正发生转变。过去的中国在防御中积蓄力量;今天的中国在进攻中寻求平衡。从应对到布局,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塑造,这也许标志着中国在中美战略竞争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目标应该不是彻底对抗,而是通过攻防兼备的策略,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在新的力量对比下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压与被压”的关系,而将转向更复杂的博弈结构。中国不再只是应对压力的一方,而正在成为能够塑造竞争格局、引导谈判节奏的一方。换言之,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已经从试探性地防御,进入到攻防兼备、以战促和的新阶段。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