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显示,近年投资联结保单(Investment Link Product,简称ILP)销售的课题有激增趋势,从2022年到2024年就增长72%。与此同时,投诉的纠纷案件也随之倍增。2024年,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中心(FIDReC)接到的投诉是211起,比2023年的53起多了三倍。
FIDReC在调解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消费者显然并不真正了解ILP是什么。许多投诉涉及市场上的不当行为,包括不正确行销手法、虚假陈述、产品内容和信息披露等。
从2022年开始,ILP的销售额急速飙升,2024年高达22亿5000万元,单一保费保单更加受到青睐。投资市场蓬勃的大环境,好些人未免向隅,抑或抵不过行销人员诱人的手法,签下保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保单的构造和风险、管理费用、回报率的潜在波动?
根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就有57宗相关投诉。别忘了,一些投资者根本不知道有FIDReC的存在,让他们投诉,有的甚至可能至今仍蒙在鼓里,或只能吃哑巴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在考虑把ILP归入复杂产品,这是令人称许的。
笔者对ILP就有一次不愉快的经验。几个月前,两位金融顾问小姐频频致电联络我,说必须当面解释能够如何善用公积金存款,老远来到我在东部工业区的办公室,细心推销如何把公积金退休户头(RA)款项拨出投资。基本上,把名下的屋子抵押给公积金局,就能挪出RA一半的资金来投资。
两人介绍投资计划时,并未说明那是ILP,只说每年有6%的回报,第一年还可额外获6%的花红,比RA的4%利率更吸引人。我一时心动,立刻开始填写表格,准备投保。由于时间已晚,两位顾问还有手续要办,只得暂且搁到第二天继续。回到家后,内人提醒我三思,我才静下心来想起那句老话——高回报必有高风险。深思之下,我决定放弃投保。
财富规划公司Providend总裁陈显耀9月23日在《商业时报》发表文章,提出对ILP的看法。他认为,大多数ILP的回报表现低于金融指数,成本的结构复杂,费用又不菲,加上投资领域有一定局限,缺乏平衡和灵活性,不应列入顾客的投资组合方案。
我非常赞赏他的分析和解释,让公众对ILP有更深入的认识。基本上,买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安稳与安全感,投资基金则着重于回报。两者结合为一,在某种程度上本就存在相悖之处。从风险角度看,如何在保障与收益之间取得适度平衡,确实值得深思。ILP的复杂结构不是一般人容易理解的,基于这一点,金管局应该慎重考虑把它列入复杂产品。
此外,市场上各种ILP产品越来越多,顾客要辨识哪一种保单真正符合自身的需求并不容易。运用各类正当或不正当的推销手法,更凸显有必要制定更严格条例,以保障消费者利益。
以一般财务分析为例,在预测公司业绩时,往往会模拟三种情境:最糟请况(worse case)、 正常情况(normal)和最佳情况(best case),以便让投资者了解绩效在不同情境下的可能范围。笔者认为,官方可以考虑要求ILP在推销时,同样向顾客呈上这三种情况的模拟报告,让消费者能客观理解风险与回报的两个极端。比方说,当利息和回报减去一半后,净回报率为何?若在牛市中绩效翻倍,又会有怎样的收益表现?如此一来,投资者才能更清楚看见产品在牛熊两端的实际差距。至于具体细节,自然仍须从长计议。
除此之外,金管局也可考虑审批适当的ILP,把相关信息放上网,帮助投资者进一步了解,并提供平台给他们交流、提问和发表看法,让更多人认识ILP的利与弊。简单地说,就是让资讯更广泛和普及,让更多顾客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毕竟,保单合同上一般都含有许多小字条款保障保险公司的利益,但又有多少消费者会逐字逐句仔细研读其中的内容呢?
最后, 我们也应对ILP与不同年龄层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判断,考虑有没有必要设立一些限制和防线,尤其是当下许多金融顾问把目标锁定在55岁以上、公积金户头有一笔退休储蓄的人。
(作者是医疗零件制造公司运营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