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斐澜:集约式盛会的典范——2025年大阪世博会的智慧与启示

2025年大阪世博会昨天圆满落幕,它并未以规模或巨额投资取胜,而是以一场“精打细算”的集约式盛会,为世界提供举办全球性活动的全新范式。本届世博会紧扣“建构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的主题,在有限的物理与预算空间内,成功展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与设计创意,彰显日本在新时代下的办会智慧与国家形象。

大阪世博会的成功,根植于一系列务实的运营策略,核心在于对成本与资源的极致优化。

首先,选址于闲置人工岛“梦洲”,直接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地点紧邻大型海运码头的优势,大幅降低临时建筑的建材运输与拆除成本,并避免对主城区交通的干扰;其次,规模紧凑集约,总用地仅1.55平方公里,为21世纪以来最小,不足上海世博会(5.28 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这倒逼出高度紧凑的规划布局,体现精细化用地理念;再者,成本精准可控,总投资约23亿美元,是近几届中较低的一届。上海世博会总投资450亿美元,相当于每平方公里85.22亿美元,米兰世博会47亿美元,相当于每平方公里23.5亿美元,大阪世博会每平方公里14.8亿美元的投资强度,与迪拜相当于每平方公里15.98亿美元相近,但因规模小,总支出大幅降低,成本控制意识显著。

在有限的土地上,日本展现强大的设计整合能力。核心统领结构——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的“大圆环”成为破局关键。这个创下健力士世界纪录的构筑物,首次为世博会提供一个统治性的核心形象。它不仅是标志性观景平台,更通过内部形成的四横一纵廊道系统,高效组织人流,在紧凑空间内保障基本通行功能。尽管各国展馆规模受限(最大馆如中、美、法等国约3500平方米),但并未扼杀创意。妹岛和世、伊东丰雄、隈研吾等日本顶尖建筑师悉数登场,在有限条件下,输出大量高质量建筑作品,证明“小而精”的独特魅力,呈现浓缩的精华展陈。

盛会亦有不足之处。单日最高20万人次的客流,对岛上交通构成巨大压力,尽管通过地铁专线延伸和双入口疏导,但东大门仍显拥挤。此外,部分热门场馆的预约系统操作不便,影响参观体验。这为未来的数码化管理提出优化课题。

大阪世博会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深刻的社会变迁,并为未来指明方向。首先反映时代之变,体现日本的转型,告别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宏大叙事,本届展现的务实与精细,反映日本在经济成熟期后,对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的极致追求;也反映全球共识,盘活闲置土地、接受建筑临时性,回应人类关于资源紧张与避免白象工程(昂贵却无用的资产)的共同关切,标志着从追求永恒地标,到最小化环境足迹的理念转变。

其次,塑造未来之路,确立“精益世博”范式,“小规模、强内容、巧投资”的模式,降低举办门槛,可能成为未来盛会的标准;注重联动城市更新,梦洲岛的经验证明,世博应是催化城市薄弱区域开发的引擎,而非孤立事件;并且重新定义何谓标志性,“大圆环”的成功启示我们,一个统领全局的核心公共结构,效益与影响力可能远超多个昂贵的单体场馆。

2025年大阪世博会成功地将约束转化为创新,用一场集约而不失精彩的盛会,为后疫情时代及资源日益紧张的未来,提供一份如何高效组织全球性盛会的日本方案。它宣告“巨无霸”式盛会的式微,开启以智慧、创意和可持续性为核心的新篇章,必将成为未来世博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作者是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