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10月9日刊登题为《特朗普的“仇恨经济学” 不惜自我毁灭背后的合理性》的文章,作者是该报评论员西村博之。文章摘编如下:
这里是纽约曼哈顿的街头。一个阴雨绵绵的星期天,经营地中海风味美食的餐厅老板阿里仰天长叹,“我真是倒霉透顶!”游客减少让他的生意举步维艰,恶劣天气更是让他心情烦躁。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上半年,特朗普政府的排外政策就导致美国移民人口减少了140万,但其影响远不止移民本身。“不欢迎外国人”的态度也赶走了国际游客。
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建筑行业,移民占劳动力的30%,即使是拥有美国国籍的移民也因害怕被拘留而避免外出。农业也受到沉重打击。服务业也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
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估计,仅非法移民数量的减少就可能导致2025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高达1个百分点,但如果将合法移民、二级或三级影响也考虑在内,降幅可能会更大。
尽管认为特朗普政府将推行着眼增长的理性政策的观点给市场带来了安全感,但在移民问题上,它似乎抛弃了理性,优先考虑不满情绪的释放。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仇恨左右政策的风险?
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的塞缪尔·卡梅伦教授深入研究了仇恨与经济的关系,他认为仇恨并非简单的心理或社会现象,而是可以借助“效用最大化”这一基本经济学原理来理解。
关键在于,“效用”并非仅限于物质或经济层面。例如,如果驱逐移民损害了经济,那么从狭义上讲可能是“非理性的”,但如果它能在其他方面带来满足感,例如优越感、发泄挫败感或塑造政治共识,那么驱逐移民就合理多了。他还指出,这种心理满足感具有成瘾性,会强化和延续仇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雷泽将仇恨比作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政客作为生产者,通过传播仇恨获得选民的支持、捐款和选票。当选民对困境和其他因素感到不满,并反复听到与他们的情绪和偏见产生共鸣的言论时,对仇恨的需求就会增加。他表示,由于缺乏动力去验证真相,谎言和仇恨往往容易蔓延。
这两种理论都指出,仇恨不是非理性的,恰恰因为它合情合理才得以持续蔓延,这对于预测美国的公众舆论和政策走向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即使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蔓延,对于排外运动愈演愈烈的担忧情绪仍然无法消除。
我们以1910年代至1970年代的“大迁徙”为例。当时黑人因不堪歧视而从美国南部逃往北方。
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大种植园主抱怨:“我们缺少收割工人,这损害了我们的农田和利润。”田纳西州一名煤炭和钢铁公司高管说:“我们想建更多工厂,但我们没有工人。”这些都是1918年美国劳工部报告中的记录。密西西比州的木材加工商哀叹由于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涨,而棉农则抱怨银行因收入下降不愿放贷。
但以该州白人公民委员会为代表的声音依旧强烈,“我们宁愿工厂空置,也不愿与黑人一起工作”。日益加剧的歧视加速了劳动力外流。最终,多达600万黑人离开南方,导致南方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北方。
今天的状况似乎与当年大同小异。南加州一家建筑公司的高管表示:“由于缺乏移民工人,我们这里出现了明显的停工现象。”
一项调查显示,5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打击移民将对其行业造成冲击,而44%的企业主认为“为了保护美国的就业,打击移民是必要的”。
然而,美国经济的强大根植于一个良性循环:人口聚集,经济增长,吸引更多人口,带来进一步增长。修复千疮百孔的制度刻不容缓,但如果触及了根基,将危及美国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过去30年,移民及其子女贡献了美国劳动力增长的约三分之二和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更不用说他们通过创新理念和技术对生产力的贡献。
把对生活的不如意发泄到移民身上,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即使仇恨在情感上是合理的,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它必然会带来自我毁灭。(编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