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首脑领导人与特朗普料本月底在韩国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上碰头,对双方能否达成重大贸易协议,两地学者看法分歧,不过都预期,中美明年分别担任APEC和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会为两国创造更多对话平台,有助稳定双边关系。
来自中美和新加坡的三位国际问题专家星期四(10月9日)受邀出席亚洲前瞻峰会“中美关系与世界的未来”对话会;主持对话会的《联合早报》国际新闻主任黄慧敏问起三位嘉宾对中美贸易谈判取得成果有多乐观。
首先发言的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资深副所长卡特勒(Wendy Cutler)说,中美领袖会面料会有一些成果,“例如敲定TikTok协议、再延长关税暂缓期90天,或中国宣布购买美国大豆和飞机,但达成重大贸易协议的概率有限”。
卡特勒指出,美国不久前公开表明现行的55%对华关税“恰当”,让她高度怀疑美国会愿意顺应中国要求降低甚至取消关税。
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兼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则看好中美有八九成概率可达成实质协议。他预期,美国取消对华关税、完成TikTok协议以及改善中企在美投资环境,将是中美领导人会面的议程。“55%的对华关税,中方希望跟芬太尼课题相关的20%可取消,余下的35%,两国领导人也须思考是否维持,或进一步调降。”
吴心伯进一步指出,如果美方愿意调降甚至取消对华关税,中国或愿意增购美国商品如波音飞机及其他农产品;对于特朗普有意让更多中国资金投入美国制造业,中国或也愿意配合。
卡特勒则点出,中国从特朗普首个任内的贸易谈判中吸取了教训,如今的谈判姿态已大不相同,更擅于运用手中的筹码如关键矿产和购买美国大豆换取关税调降,“美国跟中国要任何东西,都必须付出代价,这让双方更难找到方案”。
不过,卡特勒和吴心伯都认同,中美明年分别担任APEC和二十国集团主席国,让两国有许多机会接触,有助稳定双边关系。
同场对话的淡马锡国际政策与治理总裁米尔普里(Ashok Mirpuri)则认为,中美如今更理性,一轮又一轮的谈判部署显示两国不急于一时,而是争取达成可长期落实的协议。不过,即便这轮特习会可达成一些成果,两国关系仍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中美激烈竞争已形成新的全球化格局,其他国家必须调整。

米尔普里直言,国际社会现有的许多课题,都有待各国填补治理规则上的空白,包括监管人工智能及应对热点冲突。“目前的系统并不完全运作,小国之间必须合作,找出方法应对。”
卡特勒也认为,大国尤其中美对维持以规则为基础的体系,意愿已不大,更倾向以力量谋事的方式。要维系全球治理秩序,还须其他国家如新加坡和一些中等大国采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