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生长于1970年代,至今仍怀念那段温馨的甘榜时光。那时夜不闭户,邻里守望相助,人与人之间亲切融洽,恍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如今邻居之间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不休,甚至大打出手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我们的社会究竟何时开始变得冷漠而暴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笔者大姐年少时,夜间如厕不慎被毒蛇咬伤,幸而邻居叔叔及时相助,才保住性命;家母煮饭偶尔缺了调味料,到隔壁借些油盐,稀松平常。在物质匮乏、资源有限的年代,若没有邻里相互扶持,怎能维持生计、共渡难关?
然而,经济条件改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愈发遥远。过度的舒适与安逸,反倒容易使人失去韧性与同理心。我们生在新加坡这片几乎没有天灾的福地,早已像温室中的花朵,失去应对风雨的能力。最近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义顺邻里纠纷,竟能在一夜间让两户人家天人永隔,令人唏嘘。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有好成绩,却较少被教导如何面对挫折、管理情绪,忽略在逆境中生存与转化压力的能力。如果能在矛盾初起时,放下成见,诚心沟通,也许问题便不会恶化。人与人之间,若多一点将心比心,少一些冷漠与敌意,许多冲突相信是可以化解的。
当然,除了个人修养和态度,社区调解机制的有效性也同样重要。以义顺命案为例,嫌凶太太透露,家人长期饱受噪音困扰,多次与对方沟通未果,向社区调解中心求助也未能妥善解决。事情最后交由邻里纠纷仲裁庭处理,可一旦进入法律程序,往往只会让矛盾更尖锐,关系更僵化。调解机制是否真正发挥应有功能?相关单位是否具备足够专业能力与敏感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更遗憾的是,邻里透露,嫌凶平日为人热心、乐于助人,何以一夕之间变得极端暴力?这也反映出另一个值得警惕的层面——长期压抑。得不到疏导的小问题,极可能在某个临界点彻底爆发。因此,社会各界理应更早介入、更有耐心与同理心地处理每一桩看似“微不足道”的邻里矛盾。
新一代与传统价值观日益脱节,社会整体共情能力正在削弱。学校、家庭与社会若无法合力,冷漠的风气便难以遏止。
每当惨剧发生,我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冲突,却少有人深挖背后的脉络。每一起不幸事件背后,都隐藏着社会关系的断裂、制度反应的滞后,以及人性关怀的缺失。
是时候认真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重新找回那早已遗失的甘榜精神。一个懂得体恤、彼此信任、守望相助的社会,才是真正稳固与温暖的家园。
(作者是自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