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美国大学校园右倾化更值得深思

笔者一向认为,美国大学的左倾化长期被夸大。一些媒体不断渲染美国大学如何狂热地聚焦性别多元,促进觉醒文化,批判反思美国历史,以阶级、性别、种族作为分析框架,研究文学作品和社会议题,并导致大学生患上“左派幼稚病”,华裔孩子则与热衷于捍卫保守主义的美国第一代华裔移民,即这些孩子的父母,产生严重代沟云云。

笔者既是美国第一代亚裔移民的一员,又是为人父母者,在美国把孩子从出生带到18岁进入大学,同时每天在教学一线接触形形色色的美国学生,从中透视美国社会。因此可以说,结合自我反思和真实生活的观察,可能超过一些生活在美国却未真正接触美国人和美国校园生活,但受到特定立场影响的华裔观察者。

美国大学的左倾倾向首先源自知识分子挑战体制的批判本能。美国体制的本质就是市场至上的资本主义,在宗教自由名义下,主流精神世界事实上被一神教及各种变体统治,这一切又在政治领域寻求并实施政策和法律对大资本和利益集团的保护——正是这一点,解释了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即使在市场竞争外壳下,也能实行集体垄断,导致受害人诉诸极端手段(编按:指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赖恩·汤普森在纽约遭遇枪击事件)并轰动全球,也解释美国处理和生产鸡肉制品的巨头公司泰森(Tyson),即使被英国主流媒体以确凿证据,揭露严重污染美国水质并导致癌症,也同样岿然不动的事实。

在这情形下,大学作为鼓励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场所,由读书人对大资本进行批判,与宗教势力保持距离,并追求历史解释的多元化、性别认同的多元化、种族平权,在笔者看来实在正常不过。如果大学都成为垄断资本、主流宗教、主流族群和性别的代言人,那才是美国高等教育真正的悲哀。

从未见过思想疯狂偏执极左分子

更何况,大学校园内本身有很多基于行业自律的规则。美国的大学教授被校规明文禁止在课堂上传播个人政治观点,也不能传播个人不成熟的研究成果,课堂教学重在介绍学生阅读多视角的观点,而且讲究证据。历史教学则反复强调史学研究本质上是一个多元阐释过程,不同学者对同一历史过程有基于史料的不同诠释。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鼓励多元思维,并适当顾及被过于强势的掌权者忽视和遮蔽的弱势者声音。这些声音如果还有一席之地,也确实是借助对多元和包容的制度支持,以及在学术上对阶级、性别、种族议题的关注。这些质疑基本上都是温和理性的。在笔者20多年美国高校求学教学的经历中,不论在自己的教授、同事还是学生中,从来没有见过称得上思想疯狂偏执的极左分子。

甚至可以肯定地说,笔者在近20年对中国历史教学和研究指导的过程中,一直发现对中国持同情、共情、理解、能进行高质量研究,并对美国自身持有适度批判的偏左翼美国学生,基本上都是聪明、富于思考、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而对中国怀有莫名仇恨、思想偏激的偏右翼保守学生,都是学习和思考能力不高,而且素质存疑的学生。

在笔者的学校,上学期就出现一名热衷于右翼政治的白人男生。他担任美国转折点这个宣传右翼保守主义价值观的组织在我校的分部主席。他在高中阶段就热衷于保守政治,进了大学更加积极介入这类活动,但很快就因为和学校的冲突上了电视新闻。据媒体报道,他认为我校过于自由派,而且很多同学对他进行辱骂攻击,导致他宣称要转学。假如仅看这些经历,可能容易得出校园左翼压迫校园右翼的陈腔滥调般的印象。

然而,由于这名学生正好在笔者一个班上,笔者可以说,整整一学期见证他如何一次次旷课而且不断谎话连篇——声称胃出血却从来拿不出证据。

9月,校园里几十名保守派学生举行纪念查理·科克的烛光晚会。从学生主办的校报中,笔者又发现一名白人男生是活动组织者。这名学生也上过笔者的课,目前还被分配由笔者指导对冷战期间美苏经济关系的毕业论文。这名历史和经济双专业学生,不仅在有关中国历史的课上表现平庸,在自己选择的冷战期间美苏经济关系论题下,所搜集的一手二手资料数量,和笔者此前指导过的美国学生也相差甚远,极为单薄。但这名学生自认论点是“新颖”的:苏联的崩溃不仅仅源自内部,而是必须归结于美国的催化剂作用,因为美国在经贸、金融、石油出口几个战场上采取正确的策略,成功加剧苏联的后期经济颓势。

据笔者所知,中美主流学界基本上都已认定,苏联崩塌的主因还是内部的种种因素,加上戈尔巴乔夫的个人选择,这一点已难以被驳倒。至于美国在前述几个领域的“贡献”,早就不是新鲜事。一项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甚至被美国一些严肃的冷战学者认为,是过度主观和过度夸大里根政权的作用,论述的严谨性也不够。这名学生之所以抓住这点做文章,还是因为虽然热衷现实政治,但学术功力严重不足,也或许缺乏兴趣和尊重,因为他计划书的技术错误和疏漏比比皆是。

真正值得指出的是,自由派大学教授只是以个人身份提示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考虑美国以外的其他文化和社会,考虑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和关注弱势,从未组织起来,而保守派学生却是以组织方式在推进议程。然而,正如笔者多年教学发现的,热衷于保守政治的美国大学生,绝不是校园里性情温和、善于思考的真正聪明优异那些,而恰恰是激进浮躁、学业不佳、诚信存疑,或许更加焦躁的那些——这是更加令人担忧的。

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