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南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劫持人质,引发以色列全面军事反击。此后近两年,加沙陷入人道灾难,死亡人数逾六万,三分之一为儿童,逾200万人流离失所。救援物资受阻,医疗系统濒临崩溃,让加沙成为全球最严重的人道危机之一,引发各界关注,尤其是回教社群的强烈反应。
冲突的根源不仅在于军事对抗,更在于双方对“两国方案”的根本拒斥。哈马斯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以色列则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权利。以巴能否及如何和平共处,成为无法调和的主权争议焦点。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介入成为影响局势的关键。2025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由美方接管加沙、永久迁移巴勒斯坦人至其他中东国家,并将加沙发展为“中东蔚蓝海岸”。此一构想不仅否定两国方案,也引发中东国家的强烈反弹。
然而,9月29日公布的“20点和平计划”,则展现出更具现实操作性的框架。计划要求哈马斯在停火协议达成后72小时内,释放所有人质,以交换以色列释放1950个巴勒斯坦囚犯;恢复人道援助;成立由巴勒斯坦人和国际专家组成的临时治理机构,并由特朗普领导的和平委员会监督。
相较于2月的构想,20点和平计划获得国际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包括阿拉伯与回教国家。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亦表态支持,赞扬特朗普促成和平的诚意与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明确排除哈马斯参与加沙治理,并要求它解除武装,启动非军事化进程。这一安排虽具操作性,却也意味着哈马斯必须放弃政治与军事主导地位,面临组织瓦解的风险。
特朗普政府同时施加压力,限定哈马斯在“三四天内”接受计划,否则将全面支持以色列继续军事行动,完全消灭哈马斯。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亦表态,若哈马斯拒绝或阻挠计划,以色列将单方面推进军事行动,不受国际舆论影响。
哈马斯陷入战略困境:接受计划即意味着投降与失势;拒绝则可能面临更为惨烈的军事打击。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同情和支持哈马斯的卡塔尔和土耳其对和平计划的积极回应,使得哈马斯的政策空间进一步压缩。
哈马斯若被迫接受和平计划,加沙战事或可暂时停火,人道危机亦有望缓解。然而,两国方案的真正落实,仍面临结构性障碍。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代表性与治理能力不足,以及以色列对安全威胁的高度敏感,使得建立一个稳定、互认的两国架构遥遥无期。
20点和平计划没有明确支持两国方案。根据计划,加沙将由一个巴勒斯坦人和国际专家组成的临时机构治理,并由特朗普领导的和平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将制定加沙重建框架并管理资金,待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完成改革后,再移交管理权。
《华盛顿邮报》引述一份内部文件指出,华府正考虑由美国托管加沙至少10年,以全面重建并吸引投资,核心构想即落实“中东蔚蓝海岸”计划。计划将设立基金,向“自愿迁移”的巴勒斯坦平民提供现金赔偿;在重建期间,不愿离开的居民将集中安置于加沙封闭区域内管理。
无论是犹太人或巴勒斯坦人,生存与居住权若无法获得保障,中东便难有持久和平。正如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在联合国大会上所言:“我们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也必须承认并保障以色列的安全,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作为全球回教徒最多的国家,印尼的立场言简意赅,点明两国方案的核心要义。
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两国方案的推进不仅需要以哈双方的妥协,更需国际社会在安全、治理与人道层面提供持续支持。和平不是一纸协议,而是制度、信任与现实利益的交汇。加沙的未来,仍在荆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