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息飞快流转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就被滑手机的手指、看不完的短影音牵着走。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似乎越来越成为稀有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格外珍贵。
拜读9月20日《联合早报》言论版,新加坡书籍理事会主席陈志锐先生的文章《重塑深度阅读的生态》,非常敬佩与认同。他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碎片化阅读并非全然无益,毕竟在这个必须快速判断的时代,“快速捕捉重点”已是必要能力。但他也强调,深度阅读依然不可或缺。他在文中提出两个关键策略——主题聚焦与善用碎片时间——更让我深有同感。
有一段时间,我接连读了三本与“百岁时代”相关的书籍。一开始只是想了解未来高龄社会的挑战与机会,没想到读到第三本时,竟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三个点突然连成一个面,让我初步掌握老年化社会的样貌与可能性,也因此开始思考个人的准备与应对。
类似经验也发生在亲子教养领域。我曾连续阅读三本关于亲子关系的书,当合上第三本时,发现自己不只多了一点知识,也对孩子的行为与情绪有更深的理解与同理,甚至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角色与互动方式。
深度阅读听起来很花时间,但只要懂得分段进行,再厚的书也能消化得了。一本书大约300到600页,我每天早上盥洗后,坐下来看15到30分钟,差不多一周就能读完一本。这成了我一天最宁静,也最充电的时刻。
只要你愿意,生活中随时都有可以阅读的空隙。例如,每年平均阅读50本书的企业家比尔·盖兹就说过,他手边总是有一本书或杂志。只要有空档,例如等待登机,就会拿出来读。他的夏季书单更成为许多人追读的清单,这不只是习惯,更是他汲取养分的重要来源。
台湾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在最新出版的自传《张忠谋回忆录(上)》中提到,自己的阅读习惯从小养成,高中读鲁迅、胡适,到美国求学时读荷马、莎士比亚。他每天阅读超过三小时,靠的不只是纪律,更是对知识的渴望。他曾说:“信息不等于知识。”唯有深入、反复阅读与思考,才能转化为属于自己的观点与判断,才不会人云亦云。
作家龙应台也曾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说:“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深度阅读,是对自己最温柔的投资,是自主学习的开始。”知识不会主动来敲门,须要我们主动去迎接。
我们家有小孩,为了让阅读变得很容易,我特别调整家中摆设。客厅、房间甚至玄关,都放上几本书,让孩子唾手可得。出门时,我会请他们自己从书柜挑一本喜欢的书放进包包,乘车、等餐点的空档,就成了他们与书相遇的时刻。
阅读让我们暂时脱离高速运转的世界,找到心灵栖息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渐渐养成一种能力:看见不同观点、思考不同可能、理解不同世界。
(作者是公司执行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