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维护宗教和谐是持续挑战

涉嫌寄猪肉包裹到回教堂,一名61岁华族男子落网,并在9月27日被控上法庭。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恶作剧,而是对新加坡社会稳定与宗教和谐的严重挑衅,必须予以正视。虽然受影响的本地回教社群冷静应对,各大宗教团体也群起谴责,社会舆论没有发生重大分歧,但并不减轻事件的严重性。观诸古今中外,宗教和谐来之不易,是全体国人经历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稍有不慎,和谐就会毁于一旦。因此,事件提醒我们必须随时警惕,共同维护社会团结稳定。

新加坡当下的宗教和谐,依靠的不仅是政府公正执法、各大宗教团体的包容共识,更有赖国人的政治认知,意识到多元宗教环境的脆弱性,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累积善意和互信。这包括对其他宗教的习俗特别是禁忌有基本的认识,并出于尊重而尽量相互迁就。更积极的做法是进一步相互理解,求同存异,通过参与彼此的宗教节庆,逐步而长期地建立善意和互信。

然而,在世界局势发生巨变,各种极端意识形态崛起,威胁各国社会稳定的大环境里,维护新加坡的多元宗教和谐面对更严峻的挑战。任何外部事件或外国敌对势力的恶意操弄,都可能冲击本地的宗教和谐关系。因此,对于类似冒犯个别宗教禁忌的挑衅行为,必须严加处理,以反映事件性质的严重程度。政府的表态尤其关键。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在事发隔天访问依斯迪阿马回教堂,并强烈谴责挑衅行为,强调必对涉案者采取严厉行动。

由于宗教信仰涉及深层的个人身份认同,任何挑拨必然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使得宗教间的和谐容易被破坏,所以强化多元宗教信任,必须是长期不懈的努力。除了加强对话沟通,各宗教也必须警惕教内的极端主张,包括针对国外事件的激进姿态,明确反对内部任何可能破坏宗教和谐的言行,同时巩固与其他宗教的信任关系。唯有反复以新加坡宗教和谐的大局为重,才能持续确保多元宗教社会有足够的互信,抵御任何试图破坏和谐的企图。

鉴于宗教课题的敏感性,不少宗教间的深入对话沟通,多以闭门性质举行。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信仰课题容易激发强烈情绪,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误会。但随着社会大众教育程度提高,加上互联网和社媒的普及,有序且立足于善意的公开对话,多少能填补舆论场的真空,避免幕后持续的互信累积,被不负责任的随意乃至恶意的公开言论削弱。因此,由官方或民间举办的宗教对话,应当适度面向社会,特别是鼓励不同信仰的年轻国人参与。

值得肯定和赞许的是,本地回教社群面对挑衅,仍然保持克制和冷静。出事的回教堂当天的晨祷照常举行。主管回教事务代部长费绍尔在访问回教堂时指出,政府正严肃调查此事,吁请公众保持冷静,勿散播不实消息。他也向在场回教徒保证,新加坡回教理事会和回教堂已做好准备,为回教徒和职员提供协助。新加坡佛教总会率先表态,强烈反对这类恶意、令人不齿的行径。其他宗教团体也纷纷跟进,反映致力于维护种族与宗教和谐的信念坚定不移。

多元社会是新加坡的现实,有效管理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力量来源,但先天的脆弱性也可能成为打击社会团结的软肋。挑衅事件表明,对宗教和谐的威胁时刻存在。政府和各宗教团体对事件的反应可圈可点,或可借此形成一套机制,因应未来的任何突发状况。事件也表明,我们不能满足于既有的和谐,必须意识到这是一场不进则退的长期挑战,时刻增进宗教互信,对任何可能的威胁保持警惕。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