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人究竟是热心,还是冷漠?不少初来乍到者常会有这样的困惑。邻居少攀谈、地铁里安静无声,似乎显得冷淡;甚至有长居者断言,新加坡人相当冷漠。但从我的亲身体验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表面上,人们保持一定距离,似乎不够热情;然而,当有人真正需要帮助时,往往会立刻得到援手。
新加坡人的关怀,不喧哗、不张扬,却绝非缺席。它以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存在,既温暖,又有分寸。
前不久,我带几名位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结账后,我们在门口稍事休息,一位老婆婆注意到我们把一些物品直接放在地上。她迟疑片刻,走过来,递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购物袋。她没有多言,只留下一个微笑。在新加坡,这种微小的善意或者说“微义举”早已常态化。
但更多时候,新加坡人的善意都伴随着一种克制感。一次在巴士上,一个孩子大声喊叫,母亲安抚无效。周围人没有侧目议论,更没有人直接替母亲管教孩子。只见一名女士轻拍那名母亲的肩,小声问:“需要帮助吗?”得到回应后,她又微笑着说:“没关系,我理解,需要帮忙随时说。”这一句轻声关怀,恰如其分,既没有打扰和苛责,也提供了支持。这便是新加坡式的善意——温暖,却不越界。
还有一次,我目睹一个孩子在街头发脾气,将母亲推倒。一名路人立即走上前,却没有贸然干预,而是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用注视提醒孩子,有人在场,也有人随时准备介入。那一刻,陌生人的存在,既非威胁,也非旁观,而是展示出一种守护的姿态。在陌生人关切地注视下,孩子情绪逐渐平息。母子都冷静下来后,那名路人才默默离开,全程没有一句话。正是这份克制的善意,让人感到安心。这时,人们也鲜少举起手机猎奇,停下脚步的,大多是真心想帮忙的人。
当然,任何社会都不会只有温情的一面,有时也会遇见不礼貌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匆匆踏进地铁车门,一名老太太突然骂了我一句“Stupid!”然而,站在旁边目睹一切的乘客摇摇头,朝我笑了笑,仿佛在说:“别在意,这很无理。”那一瞬间,我回以微笑,感到我的遭遇被同理了。我的不快也在那一瞬间消失,心中只留下被陌生人安慰到的温暖。新加坡的公共空间,往往有这样一种无形的缓冲力,让冲突不会蔓延,也让冷漠不会成为主旋律。
危难时刻绝不袖手旁观
如果说日常的善意如涓涓细流,那么在危急关头,新加坡人展现的则是汹涌澎湃的勇气。今年4月,里峇峇利路增益中心突发火灾,数名孩童被困。附近的客工、诊所医生、路过的司机都立即加入救援,18名公众后来获颁民防社区援救者奖。去年2月,亚历山大水道公园发生青年持刀行凶事件,路人挺身而出,在警察到来之前合力制服凶徒,最终数人获得警方颁发的公民意识奖。可见,人们在危难时刻,绝不袖手旁观。挺身而出的行为一般都会获得不同机构表彰,以及周围民众的肯定,从来没有人苛责自发的救援行为。见义勇为一直都受到鼓励,人们加入救援时也没有后顾之忧。从制度到文化,人们都愿意主动维持公序良俗。
这种对陌生人的善意和援助,并不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也不仅仅是偶发的。根据英国慈善援助基金会(CAF)去年发布的“世界捐助指数2024”,在研究所涉的140个国家中,新加坡跃居第3,综合得分61分,创历史新高。这项指数衡量的正是“帮助陌生人、捐款、志愿服务”三方面的社会参与度。另一份由新加坡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NVPC)去年6月发布的《2023全国捐赠调查》报告显示,疫情后本地志愿服务率已从22%回升至30%,捐赠率维持在62%。这些数据说明,善意并非偶然的冲动,而是社会文化与制度共同作用下,公民的持久选择。
危机时刻的挺身而出,映照的是勇气;日常的善意,则像城市里分布均匀的微光,彼此照应而不过分晃眼。新加坡人的善意是有边界感的彼此关怀,不多走一步,也不少走一步。既不冷漠,也不以热情至上为美德,大家默默践行的是一种可稳定持续的公共德行,带有一种能与法治、效率、隐私并行的温度。偶尔的壮举与日常的体贴相连,最终把一个国度的文明,落在每一次举手之劳上,落在一座城邦的默契里,温而有力,静水流深。
作者是童书创作者、前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