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光顾芳林熟食中心的知名叻沙档,我用现金支付时,老板娘疑惑地问我为何不用邻里购物券,仿佛使用现金已经过时。交谈中得知,近期因购物券推出,档口生意明显增长,许多老顾客原本只点最便宜的叻沙,如今却凭券豪气品尝一碗12元的虾婆叻沙。同样地,连锁寿司店的员工也反映生鱼片和寿司销量大涨,周末营业额甚至翻倍。
政府发放的购物券,无疑缓解不少家庭的经济压力,但意义远不止于消费层面,它更像一种连接国家与公民、市场与社区的情感凭证,在邻里使用会促使资金在社区内部循环,推动邻里小商贩的生意。
在冠病疫情后的复苏过程中,大型商业体能凭借资本优势恢复得更快,继续挣扎的往往是社区里的小商家,他们需要更多的扶持。购物券为社区注入活力,实现经济“输血”,也唤醒邻里的消费氛围。
在使用购物券时,我感受到这不只是一笔交易,更是街坊之间的守望相助。从家庭层面来看,购物券还成为亲情的桥梁。我目睹老人将券分给孙辈,年轻人协助长辈打印纸质券,子女引导父母甚至祖父母完成数码支付。这一过程无形中推动跨代数码知识的传递,帮助长者克服对新技术的不安,减轻数码鸿沟所带来的隔离感,让他们与时代同行。
与现金补贴相比,限定用途的购物券,更能引导民众将福利真正用于提升生活,避免把钱全部储蓄起来,从而直接刺激消费、满足基本需求。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这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首次实现的生活小提升。
然而,计划仍存在结构性问题。部分数码能力较弱的长辈或摊主,因不熟悉使用流程而未能受惠,反映出计划还须持续优化,以真正落实普惠初衷。
购物券的价值远超过经济层面,它既是资源的再分配,也是社会关系的重新编织。每一次流转都蕴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消费行为也因而承载温度。但大家必须认清,邻里购物券终究只是一剂短期刺激,而非长期解决方案。热潮退去后,社区小店能否持续生存,仍取决于居民是否形成“自觉消费”的习惯。
只有居民主动支持身边的经济生态,邻里商家才能真正永续经营。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