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访第一洞天 探秘道家仙境王屋山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正是登高望远,寻访王屋山这座人间秘境的良机。

步入王屋山风景区,一座巍峨的牌坊率先映入眼帘,在苍翠山色的映衬下,牌坊正中“第一洞天”四个鎏金楷书大字熠熠生辉,庄重而不失灵动。

这座牌坊不仅是一道山门,更是道教圣地的重要标识。在道教典籍记载的“十大洞天”中,王屋山高居首位,被尊称为“小有清虚之天”。

牌坊前的开阔广场上,景区精心安排的陈式太极拳表演正在上演,十余位拳师身着素白练功服,衣袂在阳光下翩然舞动。他们的一招一式,似行云流水,借着山间清风,将道家“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远处王屋山的层峦叠嶂与近处拳师们的飘逸身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令人顿生玄妙之感。

千年阳台宫。(王振宇摄)
阳台宫内的壁画。(王振宇摄)

拾级而上,青石台阶在脚下延伸,仿佛踏着时光的印记。不多时,一座古朴庄严的道观映入眼帘——这便是唐玄宗李隆基敕命道教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修建的阳台宫。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老道观,在战火与岁月的洗礼中几经兴废,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体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修葺后的模样,却依然保留着盛唐时期的气韵。

穿过斑驳的山门,眼前豁然开朗。院内古木参天,一棵棵苍劲的老树伸展着巨大的树冠,皲裂的树皮上刻满岁月的痕迹。树荫下,三三两两的当地村民正悠闲地纳凉。

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一位老汉和女娃娃的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明暗交错间,竟似一幅天然的油画。恍惚间,仿佛看见千年前的先民们,也曾在这同一片树荫下休憩畅谈。

大殿外的梁柱上,明代石雕依然栩栩如生,那些自古流传的神话故事,在能工巧匠的刻刀下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步入殿内,虽然壁画已随着时光流逝而漫漶不清,但从那些斑驳的色块中,仍能想见当年金碧辉煌的盛况。

抬头仰望,木质的斗拱如金刚力士般稳稳托举着整个建筑,藻井上经年累月的香火痕迹,为这座古观增添了几分沧桑的韵味。

李白《上阳台帖》石碑和司马承祯石像。(王振宇摄)
阳台宫院内的参天古树。(王振宇摄)

中原气象尽收眼底

乘着观光车蜿蜒而上,抵达半山腰的索道站时,王屋山的真容才渐渐显露。踏上缆车,随着轿厢轻轻一晃,便开始了穿越云海的旅程。

缆车平稳上升,透过玻璃窗俯瞰,600多米之下的原始森林渐渐化作一片苍翠的海洋,油松、栎树等原生树种交织成壮观流动的画卷。

经过10多分钟的云端漫步,2000多米的空中走廊,当缆车即将抵达终点时,远处主峰天坛峰的轮廓已清晰可见。深吸一口带着松香的空气,整装待发,接下来,将是一段通往顶峰的徒步之旅。这段索道不仅是海拔的攀升,更是一次精神的沉淀。

从凡尘到仙境,从喧嚣到宁静,王屋山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为每一位寻访者洗去凡心。

王屋山悬崖上的怪树。(王振宇摄)
天坛峰远眺黄河与山西省。(王振宇摄)

最终踏上峰顶那一刻,所有疲惫都化作惊叹。极目远眺,黄河在阳光照耀下如金鳞巨蟒蜿蜒向东;转身北望,三晋大地的群峰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好一派中原气象!

最令人震撼的,是近处那刀削斧劈般的陡直绝壁,赤红的岩层纹理清晰可辨,宛如一位从远古走来的巨人,正在山谷中闭目养神,又好似一座巍峨的王者居所,或许“王屋”之名正由此而来。

此情此景,令人不禁赞叹疑问,莫非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开篇那“大荒山无稽崖”的化身?

一座精神丰碑

最初听闻王屋山之名,来自《愚公移山》的古老传说。这则出自《列子·汤问》的寓言,开篇便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故事里那位北山愚公,率领子孙挖山不止的剪影早已深刻脑海。

而今亲临愚公故里,忽觉那不仅是一则寓言,更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精神图腾。这不正是华夏文明最珍贵的品格吗?以血肉之躯面对巍巍高山,用生生不息的坚韧,诠释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老智慧。

王屋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愚公那“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愿,早已化作华人血脉中永不停息的开拓之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关内容:

  • 【完整报道】探访愚公故里 登王屋山洗涤凡心
  • 慢游大理周边古镇 细味苍山洱海古今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