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坪:迈向核能使用的信心

新加坡对核能技术发展及安全的前景充满信心,并成立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Singapore Nuclear Research and Safety Institute),让研究人员对核能有更广的研究,以及投入更多资源作进一步实际推动工作。

随着核研究与安全院于7月11日正式开幕,没有天然资源的新加坡,将持续关注、开发、促进核能的发展与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提升国民生活与收入的重要动力。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必定持续增加,然而,现有传统能源供应能否持续,却是个未知数。即便可以,价格也会更高、碳排放也会持续。要让能源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保持大众可负担的价格,还必须实现降碳减排这一终极目标,谈何容易。

许多人谈核色变,并认为新加坡国土小,核灾害对人类的冲击影响深远。因新加坡国土小,人口密集,不适合发展核能。换句话说,只看到弊的存在,没有看到利的长远。

回看近50年来,国际社会发生重大核灾害的两起事故,一是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另一起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发生毁灭性的9级地震引发大海啸冲击福岛第一核电站。

前者是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事故发生,后者是因超级强震后引发海啸而受到波及。可见,如能排除这两大误区,核能发电还是安全可靠的。

若要防止人为因素的事故发生,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人员培训、遵守标准操作程序,完全可以排除人为失误。以新加坡一贯严谨、有序、专业的态度与精神,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若要排除地震冲击,对核电站选址的可行性以及对周遭环境、地质的深入探究,并在建造核电站基础设施时进一步加固、强化结构,以当今的技术、材质、方案,是可能达到既定目标的。

新加坡会否发生高强度的大地震而引发大海啸?答案可以在历史中追寻。回顾过去百年,新加坡海域范围并没有发生高强度的地震,有的只是受周遭地区余震影响的感觉。这也说明,新加坡海域发生类似日本三一一大地震而引发的大海啸概率近乎为零。可以这么说,发生高强度地震而引发大海啸是可以排除的。

工业化后,全球面对气温升高的威胁,降碳减排是《巴黎协定》的目标。新加坡已定下更高的减碳目标,争取在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顶峰时的6443万公吨,减少到4500万公吨至5000万公吨之间,以及承诺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生活素质不断提升,人类各种生产活动必然会逐渐增加,能源是推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最基本需求。

然而,放眼国际社会,传统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的提炼、开采无可避免会排放二氧化碳,而且价格越来越昂贵,这些资源的储存量终究会枯竭。目前,燃油或煤发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有毒气体,不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是有害的。至今为止,单靠目前的清洁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并无法支撑人类的生产、生活等需求。核能是洁净及可持续的绿色能源之一,核能发电是未来的优选。

我们的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都相继宣布要建核电厂。越南已与他国签署核能发电协议,首座核电厂将于2032年前投入运营。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表示,首座商业核电站的测试和运行将在2030年至2034年间进行,今后还有20多座核电站要建造。马国也在第十三大马计划(2026年至2030年)中,正式将核能政策纳入国家能源组合的一部分。核能已成为马国电力生产的可行选项之一。

印、马、越国土广阔,天然资源非常可观,如土地、森林、河流、水源、矿产等应有尽有。如果这些国家尚且必须采用核能发电,那对没有任何天然资源的弹丸小国新加坡来说,未来以核能取代燃料发电,是无可避免的。

马、印是主权国家,它们要在哪里建造核电站,外人可否置喙?换个角度看,这与新加坡在外岛建造核电站是否有本质区别呢?

新加坡早前同美国签署的《123协定》,旨在加强核能领域的合作。可见新加坡使用核能发电,在技术层面已取得突破,现在只剩下政治决心。正如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7月25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指出,亚细安正在研究各种核能发电的可能性,新加坡也不例外,“新加坡有技术基础,也有成熟的制度,理想来说,新加坡很快就能用核能发电”。

政府应加大宣导与公共教育,让人民更了解核电的安全性能,从而消除恐惧。如今,是时候以更大的信心迈出这一步。

值此建国60周年之际,新加坡过去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下一个甲子,能源可持续性对国家未来发展不可或缺,对达致降碳减排、净零排放的既定目标至关重要。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我们必须更加有信心迈向核能使用。

作者是本地社团研究与出版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