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川:老板,你还好吗?

过去几年,我接触过不少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外表看起来风光、坚定,总是带着“我们还可以”的笑容。但只要聊深一点,就会发现他们肩上背负的不只是生意盈亏,更是家庭、生计、员工未来的全部重量。

我有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最近从建筑业退出。他的公司曾有几十名员工,接了不少大型项目。但几年前冠病疫情来袭后,现金流断裂、人手短缺、供应链不稳,苦苦支撑两年多,最后只能选择放手。他告诉我:“那几年我几乎不出门,也不想见人,怕别人问我生意怎样。”

还有一位第二代企业接班人,多年前在一次商务晚宴上饮酒过量,竟失控地在街上奔跑、呼喊,场面令人心疼。谁能想到,那是平日里西装笔挺、公司规模上百万元的老板?

中小企业主的压力,是安静的、隐形的。有谁能真正理解?

他们是公司老板,但很多时候也只是一个拼命想撑下去的人。他们是员工眼中的领袖,是家人眼中的靠山,但在某些夜晚,也可能只是独自开着电脑、盯着银行户头发呆的人。

新加坡有超过20万家中小企业,是经济的支柱。然而,这些老板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与学习资源,却往往被忽视。很多人把他们当作有资源、有能力的一群,却忘了,他们的孤独与困顿,往往因为不敢示弱而被埋藏起来。

我们常说创业很辛苦,但鲜少有人谈生意做起来之后,责任更大、压力更重。有些老板为了员工薪水,自己几个月没支薪;有些为了续命资金,不断去贷款、融资、周转;也有不少人把所有家庭积蓄都投入生意里,却不知还能不能回本。

相比之下,初创圈子(startup circle)虽然也辛苦,但文化上较开放,创办人习惯互相请教、找导师、进圈子学习。传统中小企业老板则常常一个人打天下,听朋友介绍才去上课、找顾问,也很少说出自己的困难。

我们是否可以更鼓励这些中小企业老板“走出去”?不是指出国做生意,而是踏出心坎那一步,去和其他老板聊聊、去听一场分享会、去参加企业代表团、去上一门课,甚至加入义工组织、草根团体、狮子会、扶轮社、非营利圈子,重新感受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与互助。

也许有些人会说:这些老板平常那么忙,哪有空?但正因为太忙,才更须要停一下脚步。把时间都花在追订单、管人、救业绩,日子也许能过得下去,但人会越来越紧、越来越疲惫,身体和心理迟早会叫停。

有些老板说自己不爱社交,其实更多是没机会练习,也担心不自在。如果永远只待在自己的圈子里,不尝试接触不同年龄、行业、背景的人,思维会越来越封闭,越封闭越容易钻牛角尖。

鼓励老板走出去,不是要他们丢下责任去度假,而是建立一个新的心理出口与学习入口。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靠自己解决,适时借力,反而能走得更远。

我真心认为,新加坡不少协会、商会、社团、教育机构,都有不少适合中小企业主参与的活动。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资源,而是老板愿不愿意多看一眼、多走一步。

有时候,参加一个月一次的聚会、听一场不同领域的讲座,甚至和年轻人聊聊天,都会带来新的刺激与想法。这类参与成本不高,但长期累积的效益却很大。甚至在未来须要转型、数码化、接班安排等阶段,也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与方向。

中小企业主不是铁人,也不是万能人。我们希望他们强,但也应该允许他们脆弱、彷徨、需要支持。我们更希望新加坡企业圈能更有温度,也更开放。不论现在是挣扎求存还是准备转型,不论是否觉得需要外界协助,都该出来走走、看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与力量正等着你。

作者是企业顾问、兼职讲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