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自驾公共交通工具的机遇和挑战

无人操控的交通工具,也须要有人提供必要时的人性化服务,特别是在进入超老龄化时代的新加坡社会。

今年第四季,自动驾驶交通工具会开始在本地上路,作为榜鹅组屋区的接驳巴士。交通部代部长萧振祥上个月底与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孙雪玲一行到中国广州考察当地自驾车的发展情况后,透露新加坡自驾车计划今年的部署与进度。根据交通部的规划,官方会先带头测试,初期只有安全人员在车上,既让自驾小巴熟悉路况,也让民众熟悉和习惯自驾车的存在。第二个阶段才开始载客,到第三阶段则不再安排安全人员随行,正式进入无人自动驾驶的交通情景。

自驾交通工具开展公路测试的计划在全球主要国家都已如火如荼在进行,这项科技距离成熟运营不再遥远,新加坡自大约10年前以来已批准60多个测试项目,包括各类型的自驾车,目前还在进行的有17个。新加坡作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交通业劳动力不足是长期存在的困难,随着自驾车技术日臻成熟,公交行业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国人应该关注其中所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除了美国和中国的多个城市都已经在测试,甚至开始商业化运营,欧盟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也在积极准备。这是各国迟早会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科技,由于牵涉广泛,政府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协调配套,从技术安全、监控维修、法律规范到人性化的职业安排等等,越早投入研究越有利于社会的适应和规范的建立。例如,汽车大国德国已经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为自驾车的正式运行奠定基础。英国在过去几年持续更新法规,去年5月更立法提出被视为里程碑式的改革,特别是将处于自驾状态的车辆违规时的责任主要归于汽车制造商和软件开发者,2027年起实施。

除了全国统一的法规和行车标准,与厘清肇事责任相关的保险也必须尽快跟上,以便全社会利益相关者斟酌。目前因为测试都属于小规模和小范围阶段,更复杂的智能安全参数还不够完善,包括在恶劣天候或各种突发紧急状况下的反应是否成熟稳定,因此若要全面推展,公众信心和接受度是必须重视的因素。德国甚至在制定法规时考虑到伦理问题,例如紧急情况下如何权衡决策的安全性等等,这些严格的审查有助于保障公路使用者的安全,所以即使会延后自驾车的大范围投入使用,也不能省去。此外,从就业角度来看,即便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到位,也应该逐步推展,确保在过程中,公共交通业员工都能顺利过渡。

自驾车成为城市交通应用网络的一环已成趋势,特别是公共交通需求量大、劳动力又短缺的国家。各国有必要在法规与保险等层面相互探讨、协调以及参照,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在车速等技术安全方面,每个地方应该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制定规范。

在很多人担心的就业机会影响上,完全无人化在可见的未来应该只占整体公共交通的一小部分,有人服务的公共交通工具仍将占主流,公交从业人员在转型过程中,会有机会提升职能,负责监控自驾车以及服务乘客等新工作。无人操控的交通工具,也须要有人提供必要时的人性化服务,特别是在进入超老龄化时代的本地社会。而从消费者心理上,确保测试阶段的安全舒适,是建立公众对这项新科技信心的第一要素,至于费用等等运营模式的设计,也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无阻地让自驾车开进新加坡的新时代。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