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保守如天主教都在勇敢地变革,其他宗教社群对新思想,难道不也应持同样开放宽容的态度吗?
5月8日,罗马教廷选出新教宗良十四世。此次选举速度很快,表明他本身的跨文化背景、开放思想与温和的领导作风赢得较大的教界支持。
尽管出生于美国,但良十四世在教界主要贡献来自拉美。就政治倾向而言,他曾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政治。因此在强调超越国界,并且服务于各国社群的主旨上,他很好地代表教廷的世界主义。良十四世同样有良好的文化调和能力,与地缘整合前景。他能够理解南半球教会的社会关怀,但也能兼顾北半球教会的制度性构建诉求。他在秘鲁服务期间,就较好地处理拉美社会中的经济贫困、族群暴力与土著社群关系等棘手问题。在罗马任职主教部部长时,他又熟悉全球各地的民情与政经角力。这些基层与行政经验,都为他今后的宗教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温和改革派的良十四世,在很大程度上将继承前教宗方济各诸多推动社会正义与改革的议程。在方济各时期,圣座即已逐渐减少教廷的中央集权,开始各国教会的自主性尝试。就大政而言,良十四世曾公开捍卫移民权利,也非常关注底层民众的福祉与环境保护等核心问题。就教会治理而言,他主张共议精神,推动更为民主与包容的治理模式,以提升梵蒂冈的执政透明度。在男女平权与同性恋等尖锐问题上,他在坚持天主教传统教义的同时,以同情心与博爱主义来对之加以平衡,以此寻求与各边缘群体间的对话与妥协。
作为一种古老宗教,天主教确实存在传统教义与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很多甚至会成为今后天主教继续发展的障碍,像反对堕胎、反对女性领受司铎及主教圣秩等,都具有千多年的历史。但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任何基于性别与身份的歧视,都无法用传统来寻求借口。就在5月7日梵蒂冈启动遴选新教宗程序的同时,就有群众抗议,呼吁教廷允许女性寻求圣职。当然,我们不能指望良十四世能直接推动女性神父或执事制度化,但他会继续像方济各一样,逐步推动女性在教会中的参与,并不断提高女性话语权。这其实是为最终的男女完全平等铺平道路。
甚至在对同性恋等更敏感问题上也是如此。自从方济各之后,罗马教廷已经走上一条温和且持续改革的道路。因此在不撼动根本教义的前提下,基于更广泛的宗教同情心,良十四世可能同前任一样,继续反对歧视同性恋者,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会生活。在对待人工智能、跨宗教对话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要议题,教廷也将走在直面现实的前沿。
其实,不仅是天主教,任何古老的宗教,包括新加坡人信奉的佛道教、回教与印度教等,都面临传统教义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张力的问题。
就认识论而言,传统宗教依靠虔信;现代科学则本着实证主义与怀疑精神。就权威模式而言,宗教强调传统与神圣权威;现代社会则强调个体自由与个性。就伦理道德而言,传统宗教多为男性父权社会,也总体有反边缘群体的倾向;现代社会中的女性与少数族群,有寻求平等的权利。因此,传统宗教总会面临古老教义与戒条,日益落后于现代民主与社会发展的情况;当代宗教信徒也同时面对诸种挑战,须及时回应当今社会的贫富不均、移民、环境危机、毒品泛滥等全球问题。
虽然并不是要让传统宗教都放弃那些核心教义,但如何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发挥道德权威,是所有宗教的重要课题。宗教当然不会因为现代社会而自动消亡,但主动变革、提倡包容、减少排他性、逐步向现代主流民主多元文化靠拢,则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宗教真正的软实力,来自跨文化、跨族群的包容力,对人类发展新趋势的理解力,而非顽固坚持数千年教义,或者强势输出自己的信仰思想。即便保守如天主教都在勇敢地变革,其他宗教社群对新思想,难道不也应持同样开放宽容的态度吗?
作者是本地文史工作者、宗教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