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谈落幕不到三天,中美本星期三(5月14日)同步大幅调降对彼此进口商品的关税。美国对中国商品取消与暂停的关税合计115%,中国对美国商品取消和暂停的关税,也同样是115%。
两国互降关税的时间点也分秒不差,凸显中美关系紧绷的现实,谁都没有让步,貌似打了个平手,但各自都能宣称“胜利”。
白宫吹嘘获得了“历史性的贸易胜利”——这非常特朗普,反正任何情况下他都会宣称获胜。中国官方则十分克制,官媒《人民日报》仅形容这是“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的重要一步”,但中国社媒却是一片欢腾的胜利情绪。
自媒体博主们形容这是中国的上甘岭战役,“美国撑不住了、脸还丢大了”、“美国落荒而逃”。其中,著名媒体人胡锡进的点评具代表性。胡锡进发文说,日内瓦谈判结果是“中国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巨大胜利”,“将对中美未来的相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它宣告美国可以自认为‘从实力地位出发’讹诈中国的时代结束了”。
客观而言,日内瓦会谈的确显示中国的前期战略奏效。中国摆出对美国“奉陪到底”的决心,作为唯一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的国家,中国最终承受的关税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与“顺从国”兼对美贸易顺差国英国差不多,这就颇有“不跪而胜”的效果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明显低估了北京的政治决断与意志,低估了中国经济和民众的抗压力,也高估了美国的力量。结果,在折腾了几个星期后,特朗普对中国的极限施压达不到效果,他只好回归现实。
好些西方评论就恨铁不成钢地结论:中国赢了。特朗普让人看穿他比北京更需要这一份协议。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明年11月就要举行,今年下半年竞选就要开跑,如果物价飙升、超市货架空空,不用等到圣诞节,特朗普本人和共和党都兜不住,他必须在几个月内快马加鞭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时间不在他这边。
特朗普再次露出他的软肋,还不止一根。4月9日他突然宣布暂缓中国以外所有国家“对等关税”90天,迫使他政策急转弯的是美债抛售潮。这一回他与中国达成共识,则暴露出他面对的选民、美企与商界压力。美国企业仍脱离不了中国的供应链,就好比中国短期内也离不开美国市场,只不过中国比美国更抗压些。
再说了,特朗普企图以高关税为挟,胁迫各国与美国一对一谈判,同时通过关税增加美国的财政收入。中国直到美国主动放低姿态前都不肯与美国谈(因而有分析认为黄仁勋4月中访问北京也负责传话),高关税下中美贸易又几乎停摆,也就收不上多少关税和帮补财政。权衡上述一系列利弊后,美国也务实地把关税暂时降下来。当然,这样做是有代价的,那就是美国的威胁未来将减效,特朗普关税政策的自相矛盾之处也更昭然若揭。而这一个月折腾下来,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与美元的汇率已大不如前。
当前,特朗普继续急切地想和中国国家主席国家领导人通话,他星期一突然抛出一句:中美将谈判中国全面开放市场的问题,这将“有利于和平与统一”,又说本周能可能和国家领导人通话。这明显是在抛诱饵,以两岸问题的交易来引起北京注意,但这样的公开喊话本身就反映彼此沟通渠道不畅、互信低下,估计吸引不到国家领导人正面回应。
不过,中国的“胜利”也是脆弱的,并可能是短暂的,因为中国的经济痛苦还在持续。在中美日内瓦会谈后,多家国际投行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但是大多都没有提升到5%这个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左右。毫无疑问,在对外贸易的高度不确定下,中国经济今年将承受更大压力。
更关键的是,日内瓦会谈只是中美正式贸易谈判的开始。如果说特朗普4月2日“解放日”以来的动作一无所获,那也不是事实。这一轮操作下来,特朗普已经深度晃动全球贸易体系,为他“重置”与中国乃至所有贸易伙伴经贸关系,启动谈判营造高压氛围,更逼近对手的底牌。在接下来90天的中美经贸磋商期间,真正难啃的“硬骨头”,比如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市场准入等,预计都会拿到谈判桌上。
中美开启经贸谈判对世界而言是好消息,这说明至少美国还是务实的,中美的一些矛盾可能找到解方。坏消息是以特朗普极限施压的谈判风格,这个过程必然惊涛骇浪不断。
对其他国家来说,中国以“奉陪到底”的姿态,举起了维护自由贸易与反霸凌的旗帜,国际地位与形象得到提升。不过,中国的“作业”却不是谁都能抄得了。各国以自己的方式与中美都维持合作关系,不选边、避免卷入中美的大国之争,防止世界出现阵营对立的局面,才是维护自身利益与国际和平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