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新政府经济挑战艰巨

在全球经济格局愈发动荡的当下,新加坡正面临多重挑战。从地缘政治紧张、国际贸易摩擦,到全球增长放缓,新加坡这个高度开放、依赖外贸的经济体,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最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以及商业信心调查均显疲弱,反映企业界的谨慎与担忧。在此关键时刻,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成为稳定局势、重塑经济未来的关键所在。

政策的连贯性与可预见性,是维系市场信心的基石,它不仅有助于稳定投资者情绪,更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战略布局。由黄循财总理带领的第四代领导班子,在刚结束的全国大选中获得强有力的民意授权,预示新一届政府将延续亲商导向,继续推行务实且具前瞻性的经济政策。信心是影响经济表现的重要变量,企业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直接影响投资、招聘和消费力度。一旦信心回升,乐观情绪便会形成正向循环,推动经济逐步回暖。

根据新加坡采购与物流管理学院(SIPMM)5月2日发布的数据,4月份制造业与电子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双双跌入萎缩区间,并创下自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以来的最差表现。这一变化不仅凸显本地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也反映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正通过贸易与供应链渠道,加速传导至新加坡。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并非孤例。在已公布4月PMI数据的八个亚洲经济体中,有六个陷入萎缩区间,显示区域制造业普遍承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萎缩0.3%,为三年来首次萎缩,标志着这个引发全球关税战的始作俑者,也难以独善其身。当主要经济引擎同步放缓之际,像新加坡这样高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小型经济体,往往最早承受冲击,凸显转型的紧迫性。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末在访问中表明,可能在“某个时候”放宽对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但他的言行反复,各国的企业、投资者乃至政府都难根据他的言辞,做出明确判断或部署。在90天的对等关税暂缓期内,美国与各国的关税谈判的走向依旧扑朔迷离,后续影响可能在暂缓期过后才逐步显现。这也意味着全球市场将继续处于观望与焦虑的状态。

从官方近期发布的季度制造业与服务业商业展望调查来看,本地企业信心正在迅速降温。越来越多企业对未来六个月的商业环境转趋悲观,是自疫情初期以来,首次出现多数企业预期前景恶化的情况。调查时间横跨3月至4月,恰逢国际紧张局势加剧与全球增长放缓预期升温。商界的态度转变反映企业正在为可能持续的经济低迷情况做准备,而这种预期本身,亦可能加速经济放缓的自我实现。

面对持续升级的外部不确定性,政府4月上旬宣布成立新加坡经济韧性小组应对,在政策上为企业与国人提供更直接的支持和保障。当前大家都着急想知道小组将出台哪些切实可行的援助措施。然而,小组成立不到一个月,负责协调的颜金勇副总理与其他部长随后又忙着全国大选,相信具体方案还需一段时间才有眉目。尽管关税战的全貌尚未明朗,对政策设计构成一定挑战,但随着大选落幕、政府班子稳定,小组应抓紧时间推进工作,以免错失政策窗口与结构转型的战略机遇。

市场期待政府推出具针对性举措,在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稳住国内信心、支撑关键产业,并保护脆弱群体。新加坡与美国在对等关税谈判取得良好开端的消息,让人稍感安心。然而,真正的关键仍在于政策能否迅速落实,精准对接企业所需,并在结构转型与短期纾困之间取得平衡。黄总理领导下的新政府肩负重任,既要维持政策连贯性,稳定国际社会对新加坡的信任,也必须展现快速应变的能力,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为受冲击的行业提供及时援助。在当前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新一届内阁是否将委任更多具备经济专长的成员,也值得关注。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