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压力下 中国企业出口转内销自救困难重重

中美关税战持续胶着。深受关税冲击的中国外贸企业,有的开始试水内销自救,而对于规模小,或不具转型条件的外贸商家来说,出口转内销之路困难重重。受访外贸企业表示,内外市场需求不同,且中国国内市场扩容有限,短时间难以从外转内,所以不希望放弃经营多年的美国市场。受访专家表示,出口转内销只是缓解企业出口压力的应急之需、权宜之计。

在外贸大省浙江,从事钢材出口的老板郑曙光对《联合早报》表示,此次美国关税上涨,让他的企业损失逾2000万元的贸易额来看,受损企业的数量和销售额都不是能被忽略的数字。

美国对华祭出的高额关税,中国一方面在关税反制上不放松,另一方面为了企业的生存及社会的稳定,也鼓励电商平台、行业协会以及实体商超帮扶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缓解企业出口停摆的压力。

对郑老板来说,出口与内销密切相连,在公司80%的内销部分中,不少是通过再加工成工业刀具等,间接出口美国。

“现在,内销部分也连带受到关税战的影响”,他说:“钢材可以做模具、工业刀具,下游客户出口少了,模具就用少了,刀具用量少了,钢材就卖不动了,最终连带降低钢材的内销金额。”

华侨银行亚洲研究主管谢栋铭对《联合早报》说,出口转内销没那么容易,很多市场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基本上都已经占好的。有的企业一直想做内销,但是做不起来,就因为中国国内竞争很激烈,或者某些产品在国内不是很适应。

此外,很多产品针对欧美市场,单价较高,内销相对就不容易卖,另外,国内外消费喜好也不一样。

尽管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有不少困难,但也不乏有中国企业试水内销,积极进行自救。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不少4月中旬刚刚开立,标明出口转内销外贸人身份的账号,在直播间低价甩货。在今年广州交易会上,不少外贸企业也纷纷挂出“可内销”的标语。

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地下二层的出口转内销卖场,一周前中国总理李强率团队来此调研,要求为出口转内销商品搭建平台。本报观察,卖场里参展商品与北京大多商场里琳琅满目的货品相比,样式相对单一,质量却不差,价格也较优惠,但缺乏品牌知名度,前来逛店的人数并不多。

一位中年女士对一套图案设计典雅,制作精美的餐桌瓷器爱不释手,最终却没有下单。她说,其中几个汤盘不实用,因为不适合中国家庭的用餐习惯。

不仅北京,在政府号召下,广东,江苏,福建等全国多地都在为外贸企业拓展出口转内销渠道。

谢栋铭说,出口转内销,对于出口企业虽说只是权宜之计,但至少可以让一部分企业把成本给收回来,不至于亏损很多。同时,也间接确保就业市场不要出现太大的波动。

一些外贸企业已开始由出口转内销,也有人受限于客户有限,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对内销之路感到困难重重。

中国北方最大的毛绒玩具产业带、河北容城县玩具制造商高小倩对《联合早报》说,加征关税后,有几笔美国客户直接取消的订单基本上都已完工,而是否将做好却无法出口的货品改为内销,她说,目前还没有做好准备。

高小倩的厂子主要生产中高端毛绒玩具,过去十多年来,大多数通过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接外贸单子,做代加工。

前两年,她也尝试着做内销,希望拓展多元化市场来抵御风险。可她的毛绒玩具既没有自己的品牌,也缺乏有效的销售途径,能接到的订单寥寥无几,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内销。

安徽一位从事外贸行业20多年的洪姓外贸商对本报说,公司业务深受美国加征关税的冲击,目前有价值约100万元的货物都已完成生产,但没法交货,可他并不打算将全部出口业务转为内销。

他说,内销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最多也就挣个温饱,因为工厂要运转,工人不能闲着……而要想吃得好,还是要靠出口。”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