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5月3日同时举行大选的新加坡和澳大利亚重现“在任者优势”,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和澳洲的工党以优越成绩蝉联执政。此前加拿大执政的自由党也一改颓势,在4月29日大选中反超保守党赢得选举。这三场选举或各有特点,但都集体打破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在任者魔咒”——选民把对现状的不满迁怒于体制,且多表现为主张右翼民族国家利益的民粹主义在野势力挑战相对左倾的执政精英。美国民主党籍总统候选人哈里斯败给主张“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特朗普去年当选美国总统前后,全球相继出现“在任者魔咒”现象,日本、南非、法国、奥地利和比利时的执政党,都在选举中遭遇重大挫折。当中的一大共同背景,或许正是多年经济全球化的弊端陆续涌现,现有体制碍于意识形态盲点和既得利益结构,无法有效解决选民痛点,因而遭遇选举惩罚。所以,加拿大、新加坡和澳洲这三场选举的特出共同现象,莫过于打破“在任者魔咒”;背后的原因,可能也离不开国际局势的转变——以特朗普为代表的逆全球化,也同时改变选民心态。
特朗普4月2日发起的全球关税战或许是主要原因,关税战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不确定性,金融市场动荡,导致焦虑的选民一方面抱团取暖,寻求在任者所提供的稳定性及安全感,另一方面也表达对特朗普民粹主义的反弹,否定带有民粹意味的在野势力。一度在民调领先20几个百分点,稳操胜券的加拿大保守党,最终在大选败北,党魁波利埃夫尔更失去议员资格,原因之一就在于政治立场被视为与右倾的特朗普近似。澳洲的情况也如出一辙。
新加坡的情况则稍有不同,因为朝野的意识形态分歧并不突出,也不是大选的主要关注点。执政的行动党除了过往政绩,主要以当下须应对外部严峻挑战,需要国人强有力的政治委托为诉求。各在野党希望借助选民不满情绪,对现状的批评,包括要求削减消费税、限制移民,甚至一度引发热议的身份政治诉求,让不少选民感到警惕。行动党的全国得票率比上届增加超过四个百分点,更多是新加坡人意识到国际环境恶化的威胁。在这个意义上,关税战因素显然发挥作用。
魔咒的破除是否是一股趋势,仍待观察,主要变数还在于关税战的发展,包括美国能否以及如何与主要贸易伙伴达成新贸易协议,同中国的贸易矛盾如何化解。除了特朗普针对贸易伙伴一对一的谈判策略,各区域贸易组织也在开展合纵连横的谈判,以便对冲关税战冲击。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接下来主要国家的内部政治走向,包括7月日本的国会选举、9月挪威的国会选举、10月阿根廷的国会选举和11月智利的总统选举等等。
与此同时,在任者魔咒似乎仍然在欧洲产生作用。极右翼的英国改革党5月2日在地方选举中,延续去年大选积累的势头,以六票微差从执政的工党手中夺得一个议会席位。在去年7月的大选,改革党在这个选区得票率仅18.1%,工党则以52.9%得票率或近1万5000张多数票胜出;短短10个月,选情就出现大逆转。虽然在国会仅有五个议席,改革党在地方选举中却赢得30%选票,超过工党和最大在野党保守党。在法国与德国,右翼政党的崛起趋势仍然没有改变。
各国胜选的在任者如何领导国家,迎接关税战不确定性的挑战,是另一个观察点。毕竟“在任者魔咒”的发生,主要源自选民对现有体制无法解决问题严重不满。关税战或许一时间让选民改变心意,但若政治不满得不到在任者的有效回应,反弹还是难以避免。此外,各国的应对措施必然推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虽然美国的作为是主要动因,各国的回应也会一起重塑未来的世界形势。“在任者魔咒”是已被终结还是可能回归,依然在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