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选举过程秩序井然,政见竞争虽激烈,但整体仍保持理性与尊重。这是新加坡民主制度韧性与文明的重要体现。
2025年新加坡大选落下帷幕,人民行动党再次获胜,取得87个议席。这不仅是对新任总理黄循财的信任投票,也是一种深刻的民意表达——新加坡人民依然选择稳定、务实、以国家长远利益为依归的执政理念。
在选战中,多个在野政党提出不少民众关心的问题,例如生活费上升、本地人面对外来人才的竞争压力等,这些问题并非无的放矢,也真实反映出基层的焦虑与呼声。然而,在最终投票时,国人显然做出艰难而清醒的决定——愿意暂时搁置个人的不满与短期利益,继续支持一个有治理能力、能带领国家穿越不确定未来的政府。
这次选举结果令人欣慰,展现新加坡人在关键时刻的理性、冷静与集体智慧。国人并非对现实视而不见,而是更重视国家的整体稳定与持续发展。这份集体理性正是新加坡赖以成功的根基,也体现人民高度的政治成熟度。
然而,这次胜选绝不代表对现状的无条件认可。它更像是一张“有条件的信任票”。人民给予授权,是基于希望政府能不忘初心,把新加坡人放在国家政策的核心位置,把民众的尊严、安居乐业与未来保障放在首位。
每一张选票的背后,都是一位真实个体。他们可能是终日奔波的私召车司机,是在职场中努力维持生计的中年员工,是面对住房、教育压力的年轻父母,也包括那些曾在企业担任高职、如今却因经济下行或行业转型而失业的年长专业人士。他们在50岁上下被迫离开职场,面对再就业的艰难局面,常常须接受薪资被削减一半甚至更多,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有的更在长期找工无果下感到失落,难以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与家庭责任。这些人曾是国家经济的一分子,他们的困境不应被忽视。
除了个体的处境,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同样值得关注。在数码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少行业逐渐被大型企业甚至跨国集团主导,市场资源高度集中,导致许多本地微型与中型企业难以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这些企业往往是家庭经营,或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自主创业,涵盖培训、教育、咨询、服务、科技等多个领域。
然而,他们在政策扶持、融资渠道、公共采购与招投标机制方面,常处于不利位置。例如在培训与教育领域,课程费用被层层压价,有时甚至“创新低”,已非正常市场机制可解释。这种生态不仅削弱行业质量,也打击从业者的积极性与专业投入。
政府若要鼓励创新与创业精神,就必须确保不是“赢家通吃”的单一结构,更应打造一个让中小企业也能公平生存、成长、贡献的生态。这不仅关乎经济多样性,更关系到社会阶层流动性与长期凝聚力。
一个国家的进步,不能只靠宏观经济指标,也应看最平凡的人民是否活得有尊严、是否劳有所获。政府若要继续赢得民心,就必须更积极倾听多元的声音,重视弱势群体的需求,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影响到生活细节的公平。
与此同时,人民也应珍惜理性的公共空间,支持理性监督与建设性批评。我们需要一个愿意自我革新的政府,也需要一个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反对阵营。执政与制衡,不能只是形式,而是要成为共同推动国家前进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选举过程秩序井然,政见竞争虽激烈,但整体仍保持理性与尊重。这是新加坡民主制度韧性与文明的重要体现。
人民已做出选择,方向已定。希望新一届政府不负所托,继续本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以更大力度回应基层关切,保障社会公平,让各阶层都有机会在本国立足与发展。
每张选票是信任的表达,也是一份责任的托付。选民的成熟与国家的未来,已迈出重要的一步。愿新加坡在集体智慧与同舟共济的精神下,走向更加包容、有尊严、值得所有人民引以为傲的新时代。
作者是企业管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