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确保英国不再干涉欧洲大陆事务,二是夺取苏联广袤土地上的丰富资源。幸运的是,历史并未给予第三帝国征服世界的机会。
地中海是连接英属印度、中东和本土的关键通道,英国一半的食品、所有的石油、橡胶和有色金属均依赖进口。如果德国占领直布罗陀,英国本土与埃及之间的航道将被切断,来自中东和印度的船队只能绕道非洲好望角。这样不仅航程大幅延长,且航行风险增大。这是因为直布罗陀失陷后,德国必将进一步占领西北非的加那利群岛和亚速尔群岛,作为未来向美洲投送军力的基地,使得英国船队面临更严峻的威胁。
决胜的关键:地中海战略
占领直布罗陀还将使德国得以收编法国地中海舰队,极大加强德国海军力量。更关键的是,这将令英国在中地中海的战略要冲——马耳他,变得孤立无援。马耳他控制着德国非洲军团补给物资进入北非的关键航道,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节点。只有占领马耳他,德国才能确保非洲军团的海上补给线畅通,为进军埃及、占领亚历山大和苏伊士运河,最终在北非取得胜利提供战略保障。可以说,马耳他是德国地中海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
对于英国而言,失去地中海意味着切断帝国生命线。丘吉尔曾尖锐地指出,失去地中海的战略后果,仅次于本土沦陷。
英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普遍认为,若不列颠之战失利,德国必定将目光转向地中海。为此,他们积极策动东南欧国家脱离轴心国。这一布局直接促使德国在1941年4月军事干预东南欧,也成为英德难以达成和解的重要原因。德国军中一些具有大战略眼光的高级将领,如海军统帅雷德尔、陆军将领隆美尔和约德尔,都强烈主张实施地中海战略;然而,希特勒始终半心半意。这与他及以陆军为主的国防军多数将领,对现代海空联合作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密切相关。希特勒派兵北非,主要是为了拯救墨索里尼在非洲的失利,而未能顺势转化为彻底打败英国的大战略。
战略远见的缺失,导致希特勒在外交和军事决策上踌躇不决,未能如丘吉尔在摧毁法国地中海舰队时(1940年7月3日)那般冷酷果断——他既未要求维希法国交出驻扎在阿尔及利亚的地中海舰队,担心舰队叛逃至英国,也未批准陆军提出的穿越维希法国和西班牙,占领直布罗陀的“菲力克斯计划”。事实上,德国通过外交施压,迫使维希法国和西班牙同意德军“假道伐虢”并非难事。
“菲力克斯计划”原定于1941年1至2月实施,时机几乎与隆美尔抵达北非指挥非洲军团重合。1940年冬至1941年春,是进行马耳他战役的最佳时机,因为马耳他主要依赖英国本土和直布罗陀提供增援,即便未能提前实施菲力克斯计划,参考克里特岛空降战役(1941年5月)的经验,德意海空联军从意大利南部出发攻占马耳他,也应无太大困难。即便没有夺取直布罗陀,德军在5月31日占领希腊外海的克里特岛后,经过短暂休整,最迟可在1942年4月之前完成对马耳他的占领。毕竟,直到1942年8月,英国才得以从本土调集大量海空力量增援马耳他。
未能占领马耳他,成为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之一。希特勒对隆美尔敦促占领马耳他的请求,始终未予以足够重视。若能在“最佳时机”占领马耳他,南斯拉夫和希腊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加入轴心国阵营,这将使德国能够避免分散力量实施“巴尔干干预”(1941年4月),从而避免推迟巴巴罗萨计划,大大提高击败苏联的概率。

假如德国推迟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全力执行地中海战略,在占领马耳他后,德军可通过三条战线进军中东。第一条是南线,非洲军团在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后攻占埃及,进而控制沙特、科威特和伊拉克等产油区;第二条是中线,德国与意大利海军合作,从希腊出发,沿海路攻占黎巴嫩和叙利亚,成功后向东扩展至伊拉克油田,并与非洲军团在巴格达会师;第三条是北线,德国从保加利亚出发,通过外交压力迫使土耳其放弃中立,封锁黑海后进入伊朗,直逼苏联里海沿岸的巴库油田。
由于中线渡海资源有限,且迫使土耳其放弃中立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最可行的战略依然是通过非洲军团攻占中东。一旦德意占领中东,土耳其放弃中立并加入轴心国阵营几乎不可避免。英法在中东的殖民统治本就较为薄弱,且兵力严重不足,而该地区上层精英普遍亲德,这些因素无疑对德国极为有利。与此同时,尽管盟国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能够提供一定的石油供应,但无法满足德国长期需求。相比之下,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将源源不断地为德国战争机器提供支持,帮助它摆脱对苏联石油的依赖。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种对石油的致命依赖,成为德国发动对苏战争的重要经济驱动力。
如果德国成功占领中东,将带来两大后果:首先,英国不得不全力保卫印度;其次,“俄国问题”将变得相对不那么紧迫。在德国威胁下,苏联甚至可能选择加入轴心国,与美国对抗。即便希特勒坚持要摧毁苏联的共产主义政权,并试图控制乌拉尔山以西的广袤领土,若能在掌控地中海和中东后再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德国便可从南北两线发起夹击,展开自列宁格勒至伊朗北部的超大规模钳形攻势,大幅提升胜算。而且,从伊朗北部进军高加索,挺进巴库油田——无论是夺取还是摧毁它——对苏联战争潜力将造成毁灭性打击,远比1942年夏季德军劳师远征高加索更具战略优势。
德国的悲剧 人类的幸事
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确保英国不再干涉欧洲大陆事务,二是夺取苏联广袤土地上的丰富资源。德国赢得战争的标志,是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延伸至乌拉尔山、资源充沛——足以实现战略自给的“纳粹欧洲”。在这一版图中,地中海将成为德国的“内海”,中东石油也尽在掌控之中。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将法国战役后的军事胜利,转化为战略上的成功。尽管进攻苏联存在一定的胜算,但与“地中海战略”相比,无疑更加冒险,代价亦远为高昂。后者仅需投入约20个师,而征服苏联则动员多达190个师,兵力悬殊,成本迥异,而成功的可能性则明显倾向前者。
幸运的是,历史并未给予第三帝国征服世界的机会。希特勒将对纳粹主义的偏执与狂热——尤其是对反犹主义的歇斯底里(如为实施灭绝犹太人的“最后解决”计划,而不惜占用大量宝贵的战争资源),以及消灭苏联共产主义的执念——置于第三帝国的国家利益之上,加之外交上的过度自我束缚,导致难以制定出深谋远虑的大战略。最终,这种外交和意识形态的盲点,成为纳粹德国错失胜利的根本原因。希特勒的失败固然是第三帝国的“悲剧”,但却是包括德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的巨大幸运!
作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