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军事史学界普遍认为,若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后立即进入总体战体制,将显著提高巴巴罗萨成功的概率。一旦苏联战线被压缩或崩溃,德国便可腾出大量资源重启海狮计划,英国将难以独力支撑。
谨以此文纪念欧洲胜利日(德国投降日,5月8日)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认为,德国由于资源和工业实力远逊于英美苏同盟,注定无法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这种“经济决定论”忽视战争进程的阶段性与动态特征,至少在1943年前的欧洲战场,并不完全成立。事实上,在德美正式交战之前,欧洲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西线”;英美对德的全面作战,直到1942年11月盟军登陆法属北非后,才全面展开。
大战略的断点:从海狮计划到巴巴罗萨
与一战不同,德国在二战初期的西线战场大获全胜,特别是成功占领盛产粮食的法国北部,极大地缓解来自英美海上封锁的压力。如果能在1942年中之前,在广泛占领区内强力推行总体战动员,德国既有望加速“速决战”的进程,也能显著提升长期作战能力,或许能避免在东线陷入苦战,并可能阻止英美在西线形成有效突破,使二战最终演变为“美德隔海冷战对峙”的局面。
“未能及早实施总体战”已被越来越多西方学者视为德国战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认知打破“德国唯有速战速决”的传统叙事框架。如今,“德国有可能打赢二战”的观点,也不再是学界的边缘之声。如果德国在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避免战略迷失,全面实施“地中海战略”,先击败英国,再逼和或摧毁苏联,最终实现欧洲的一统,胜算无疑将大幅提升。
二战初期(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国在大战略层面取得显著成就。战争爆发前,德国凭借灵活外交手腕,成功瓦解由法国主导的小协约国体系,将多国纳入轴心国阵营,并于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确保苏联不会卷入即将爆发的欧洲战争。作为大战略的核心成果,德国在1940年春夏之际,于西线大胆运用闪电战理论,取得惊人胜利:法国迅速投降,英国被逐出欧陆,一个新的“拿破仑帝国”似乎近在眼前。
然而,法国投降后,德国在战略方向上陷入彷徨,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应对尚未投降的英国。希特勒长期对英国怀有好感,亦无意染指其海外殖民地。他希望英国能保持中立,甚至与德国结盟,认为英德联手足以称霸全球。希特勒并未将英国视为主要敌人,他的主要目标是迫使英国不干预欧洲事务,承认德国的大陆霸权。然而,英国坚拒接受“新拿破仑帝国”的诞生,导致战争进一步升级。希特勒将这一僵局归咎于英国首相丘吉尔,并发动“不列颠之战”,但真正意图并非征服英国本土,而是迫使丘吉尔下台,与德国媾和。
如果说闪电战使德国得以打破“两线作战”之困境,在未能彻底压服英国的情况下,希特勒贸然开启对苏作战,无疑使德国在战略上重陷“两线作战”的危局。
然而,即使从单纯军事战略角度来看,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也并非一开始就注定失败。若非在1941年4至5月出兵干预南斯拉夫和希腊,迫使德国将原定的进攻日期推迟一个月,德国完全有可能按照最初计划,以“快速战役”在冬季到来前击溃苏联,结束东线战事。即便历史上按原进程推迟至6月22日开战,若希特勒在8月中旬没有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分兵支援南北两翼,而是果断推进“台风行动”,也可能在9月或10月攻克莫斯科。
莫斯科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军事和交通意义,陷落不仅将极大削弱苏军的战略协调能力,更可能引发政权崩溃。正如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所言:“若莫斯科失守,苏维埃体制将难以维持。”西方军事史学界普遍认为,若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后立即进入总体战体制,将显著提高巴巴罗萨成功的概率。一旦苏联战线被压缩或崩溃,德国便可腾出大量资源重启海狮计划,英国将难以独力支撑。
即使历史按原有轨迹发展,如果德国能及时吸取1941年8月分兵作战的教训,在1942年1月初莫斯科战役失利后进行必要的战略收缩,并在同年5月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胜利后,集中力量再次发起对莫斯科的进攻,同时将东南方向的兵力集中于高加索,而非分兵进攻战略价值较低的斯大林格勒,这两个军事目标都有可能实现。
(终极目标是与美争全球霸权)
希特勒的终极目标是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手段并非夺取海外殖民地,而是通过向东扩张,征服乌拉尔山以西的广袤领土,建立一个自给自足、可与美国经济实力相匹敌的欧洲大陆帝国。征服如此辽阔的苏联无疑极为艰难。希特勒曾准确判断,美苏参战时机不会早于1942年。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次日,他无视外长里宾特洛甫的反对,坚持对美宣战,认为可将急于复仇的美国牵制在太平洋战场。然而,他未曾预见的是,这反而使罗斯福彻底摆脱孤立主义,转而将战略重点置于“德国第一”,而非优先打败日本帝国。希特勒主动对美宣战,显然是重大战略错误。尽管美国最终不可避免会对德宣战,但尽力推迟美国参战更符合德国战略利益。
同样,及时与苏联讲和,亦能为德国赢得战争创造条件。早在1941年10月,苏联便派遣密使前往保加利亚寻求与德停战。然而,希特勒直到12月攻取莫斯科无望时,才开始考虑与苏联和谈的可能性。若能及时接受苏联求和,达成类似“布列斯特式”(编按:一战时刚成立的苏联与德国等签订的和平条约)的和平协议,希特勒征服欧洲的大战略就可能突破。即便英国依然拒绝投降,面对纳粹帝国庞大的资源优势,英美解放欧洲的希望也将微乎其微。如果英国被占领或被迫实行中立,它作为美国通过“第二战场”进攻欧洲的“不沉的航空母舰”角色也将失效。美国无法通过干预欧洲的方式成为全球大国,只能集中精力应对日本挑战,甚至可能在德日会师南亚的背景下被迫困守西半球。
虽然巴巴罗萨计划具有一定的成功潜力,但代价极为沉重,并且给英美更多备战时间,因此并非最佳选择。相比之下,如果希特勒在法国战役结束后推迟巴巴罗萨计划,转而专注于击败英国,代价会小得多。这一战略便是“地中海战略”,也称“间接战略”或“帝国边缘战略”——通过控制地中海,切断英国生命线,迫使其屈服。
作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