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燕:AI无法代替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不久前,中国某知名休闲食品品牌,因一幅“翻车”海报引发争议——画面中的花生竟悬挂枝头、迎风起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开花于地上,结果于地下。面对质疑,品牌方回应称,该图片是人工智能(AI)生成。这场看似无厘头的营销失误,却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AI日益深入日常的今天,我们与技术、与现实的关系正在发生怎样微妙而危险的变化?

这不仅仅是一张图片的对错,更是一种认知方式的悄然转移。当“花生长在哪里”这样基本的常识都须要借助AI来“教育”我们时,人类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已在悄无声息地拉远。

AI无疑是人类智慧的杰出产物。它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生成创意等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已成为医疗、气候、翻译、艺术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助手。它高效、不知疲倦,能够挖掘潜藏于海量信息中的规律,产出超越个人经验的内容。

然而,技术的便利之下,潜藏着认知危机。AI的学习本质是对现有数据的模式复现与重组,它并不理解世界本质。例如“树上花生”这样的谬误,很可能正是因为设计者并未亲眼见过花生生长,过度依赖AI导致的图像失真。这警示我们:当习惯于向机器索取答案,也在无形中削弱自己对现实的感知能力。

技术依赖与感知退化,是否正在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科学指出,人类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常用则进,不用则退。当我们把记忆、辨识、判断等认知任务越来越多地“外包”给技术,自身相应的能力就可能逐渐“卸载”。

历史早有先例,书写普及后,人类的记忆方式发生转变,柏拉图就曾在《斐德罗篇》中表达对文字削弱记忆的忧虑。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广泛应用,使得很多人辨识方向能力下降。如今,AI生成内容的泛滥,是否也将导致我们对现实世界的集体感知力走向退化?

若基本常识都须经由AI二次传递,“树上花生”式的谬误便不会是个例。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日益数码化的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自然界的直观认识正变得模糊。我们或许并未察觉,自己正一步步失去对大地原本样貌的记忆。

我们无须全盘否定AI的价值,但必须更清醒地使用它。AI应是辅助我们认知现实的工具,而不应成为隔绝真实的屏障。它该增强而非取代我们与世界的真实联结。

例如在教育中,可以借助AI实现个性化教学,但也必须让孩子亲手埋下种子、观察生长,体验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的完整过程。在创意行业,AI可帮助提升效率,但创作者仍须走入生活、保持对现实的敏锐感知。

日本机器人学者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论”,描述人对拟人机器产生的排斥感。或许在认知层面,我们也正滑向某种“认知恐怖谷”——AI生成的内容越逼真,却越偏离真实体验所带来的深刻理解。

若要防止与技术的关系失衡,必须主动培养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具体而言,可从几方面努力:

一是保持批判思维。清醒认识到AI生成内容可能存在偏差,不将它直接等同于事实,尤其是涉及自然规律与生活常识时。

二是主动寻求直接体验。走出数码沉浸,多参与实体实践:种菜、下厨、手工制作……在体验中重建对物质世界的感知。

三是重塑教育方向。在教授AI技术应用的同时,更加重视第一手经验的积累,鼓励孩子在真实环境中探索学习,而不只是透过屏幕认知世界。

四是推动技术伦理与责任。开发者和平台应建立更明确的内容标识机制,区分AI生成与真实记录,防止信息混淆导致公众误解。

“树上花生”事件是一次及时提醒。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我们不能丢弃对真实的坚守。花生应长在土里,这不只是一个自然事实,更象征着人类与土地之间古老而深刻的联系。技术应当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这种联系,而不是将它切断。

唯有在技术与真实之间取得平衡,AI才能成为扩展人类认知的翅膀。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技术飞跃的时代,保有对真实世界的敬畏、热爱与回归的能力。

无论AI如何强大,它终究无法替代人类对世界的真实认知。因为我们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大地之子——我们的身体与心灵,需要的是真实的阳光、土壤与空气,而不只是数码替代品。

作者是华文教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