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提到欧洲,许多人似乎有个共识,这片土地已荣光不再,严重衰落了。
欧洲的衰落有很多例证:俄乌战争暴露出欧洲在自主防务上的巨大缺陷;关税谈判凸显欧盟面对美国时的弱势地位;与美中两国在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相比,欧洲产业转型迟缓;频繁爆发的罢工潮,拖慢企业和政府效率;移民问题加剧欧洲国家内部矛盾,各种极端思想、极端政党纷纷抬头。
直观感受上,一些欧洲国家城建老旧、小偷出没,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笔者一位亲戚就曾吐槽“发展得还不如中国二线城市”“又穷又乱,只剩下老祖宗留下的几幅油画”。
以上观察与批评都有道理,但如果对欧洲的理解仅停留在这些,也是偏颇的。欧洲文明对于世界的价值,远非经济增长或军事实力所能全然衡量。
欧洲作为现代文明的起源地,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工业革命,深刻塑造今日世界的样貌。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科学精神,这些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皆在此萌芽、成长,最终播撒全球。
进入当代,当许多国家还在追求高速发展、物质累积时,部分欧洲国家已然走过这个阶段,开始在劳工权益、性别平等、环境保护、文艺自由、科技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新的探索。这些理念常被人冠以“白左”之名批判,认为脱离现实。但不能否认,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平衡整体与个体、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伦理、人类与自然等,是所有文明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欧洲只是先行一步而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人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后,对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怀着对和平、发展、统一市场的渴望,战后的欧洲人超越民族国家的藩篱,先后创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并最终成立欧盟,又创设欧元区。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跨国家管理协调机制,可谓“世界大同”理想的一个雏形。
今天,全球化退潮、意识形态转右、超级大国试图主宰世界,欧洲似乎显得应对无措,无论每个国家内部,还是欧盟各国之间,裂痕都在显现。天下大同、和平共荣的梦想似已遥不可及,人文主义、进步主义的理念似已不合时宜。但无论结果如何,欧洲的道路都是一次前瞻性的实验,为全人类的未来提供经验与教训。
重新认识欧洲的价值,绝非是为其当下的困境开脱,而是要站在历史的大视角下去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欧洲的颓势,不是因为它太落后,恰恰相反,是它的理念内核相比于发展严重不均衡并且正在丛林化的现实世界,有点过于超前了。
也许有朝一日,当科技发展到达瓶颈、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环境破坏无法逆转,甚至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覆盖人间时,人类才会去审视和反思曾经选择的道路。孰对孰错,到时方知,但恐为时已晚。
用互联网上流行的句式来说,质疑欧洲、嘲笑欧洲、理解欧洲、成为欧洲。欧洲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人终将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数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