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大提琴家马友友,10月7日生日那天,在脸书贴了他70岁生日的感言。他感谢有幸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音乐和许多人相遇,听他们的故事,也通过音乐为他们的心声发声。这正是他童年的梦想,“这个梦想很简单,那就是去理解”。
然而他感到担忧的是,2100年,最小的孙女76岁时,面对的会是怎样个的世界。“当下,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确保今天的孩子能够带着希望、目标和意义生活?”
他在英文感言里提醒自己,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中,包括人类本身,都同时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和令人恐惧的破坏力。“我最深切的生日愿望是,我们所有人能够时刻意识到我们内心的这两种对立力量,并主动选择创造而非毁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由地想象、发明和构建一种全新的共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尊严对待每一个生命:一种全球性的人文主义(PLANETARY HUMANISM,马友友在文末特别用英文大写这么写着)。”
马友友过生日时总会发表感言,鼓励人们珍视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和人与创造美好未来世界的关系。他说的全球性人文主义(也译行星人文主义),是一种把传统人文主义关注的个人价值和世俗价值观扩展到全球层面的概念,推崇全人类的尊严、相信人类相互依存的共同命运和共同责任。强调开创跨地域与种族宗教的合作机制,解决人类与地球的共同问题,重视保护未来世代的福祉和权利。
艺术家也许习惯悲天悯人,但那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做人的选择。生日可以年年过,各种周年也是可以一年年庆祝或纪念,但为了什么,又还能有多少年和岁月可以维持?根据马友友的官网,他不时带着他的大提琴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出行,把音乐带到大自然和社区人群中,身体力行传扬他的人文关怀信念,至今仍是许多人心目中那位“自省多于炫耀的演奏”的艺术家。
也许当今世界和人类,缺的是自省,充满的是互相指责,又任性地看着甚至推着世界走向失序。今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人类虽然今天没有处于热战或冷战,但已在不同区域和国家承受着世界失序的许多代价。马友友不是瞎紧张他最小孙女76岁时的世界,而是不知道她是否能“带着希望、目标和意义”走到那一天,就如今天的下一代是否还能自信的创造心目中的未来世界。
所以一个个周年,不是日子到了、仪式感有感没感地陪衬着的日期。新加坡今年庆祝独立60年,许多国家也跟我们这小岛国建交了几十年。这种外交上的周年,更需要我们了解和珍惜这些双边关系的真谛。这当中包括互惠互信、对等尊重,以及新加坡这个小国如何确保它对区域和世界的价值,从而能生生不息长治久安,国家和人民可以年年过各种有深远意义的周年。
黄循财总理上周首次以总理身份出访澳洲和新西兰,六天行程先后与澳洲启动升级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与新西兰提升双边关系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加坡今年与澳洲及新西兰都建交60年。
民间交往也是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石。新加坡和韩国今年建交50年,应当地文化部邀请,新加坡湘灵音乐社10月中旬特别到赴韩国济州市,与当地乐队“三多岛乐队”联合创作并演出,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三多岛乐队今年8月已应邀来新进行五天的艺术驻留计划,期间与湘灵音乐家共同完成二度创作,融入彼此的音乐元素。
新加坡和印度也建交60年,滨海湾花园从10月22日起举行“恋恋向日葵”鲜花盛宴,首次以印度主题花卉展庆祝屠妖节,同时庆祝新印60年友谊。这活动是由滨海湾花园和新加坡印度人发展协会合办,印度驻新加坡最高专员公署协办。
本地也经常有机构和组织庆祝周年,一些民间团体更已经为本土文化坚持耕耘多年。例如新加坡二胡学会今年成立30周年,将于12月21日举办纪念音乐会“琴韵三十载·薪火传新声”,除展现学会在本地推动华乐、普及二胡的努力与成果,更凝聚跨世代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与传承。
其他本地周年庆,还有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今年设立138周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40周年,黄廷方综合医院和裕廊社区医院开幕10周年等等。这些不同领域的发展事迹和对新加坡的贡献,都展现了新加坡的多元社会与多元历史,值得我们认识和维系,更须要有意义的传承。
今天世界失序的根源,正如尚达曼总统最近到美国华盛顿进行工作访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到的,是国内政策的失败使受忽略的社群产生不安与不满,加剧了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零和”心态在社会里不断放大和蔓延。这股情绪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他因此呼吁各国在全球秩序转变过渡期,重塑经济合作与优化工作,尤其做好社会工作,重点帮助因科技变革与竞争而失落的一群。
不过,更关键的还是必须让自己跨出去,多认识和了解对方,不把自己关在同温层和自己的世界里。马友友说的认识与理解。
人类与世界本来就多元,不可能只容一个主义、一种思想、一种模式。世界是如此,国家是如此,家庭和组织机构亦然。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晚期负责的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是美国的摇滚乐名人堂。据一本贝聿铭传记记载,他在接到邀请时很是惊讶,因为他对摇滚乐的印象,就是对自己孩子说的“关小声点关小声点”。不过老人家还是跨出去,去认识这些“噪音”世界和音乐人:不是硬着头皮赴音乐会,就是戴着耳机皱着眉头听他曾经抗拒的重金属声音。
这座玻璃金字塔式的建筑在1995年开幕,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中心伊利湖岸边。贝聿铭曾经说过,当你思考人类情感的历史,包括建筑的历史,就会注意到,成果最丰富的想象力,几乎都来自于多条显著不同思想,或情感线路的碰撞与交汇。
世界如果继续只忙着互相指责而不是自省,过周年和看历史时不是寻找前进的答案而是不断被历史绑架,就不会有马友友说的理解,也不会有贝聿铭所享受和体会的,因为不同文化与思想碰撞,自我内化和发展出来的丰富想象力。是这种态度才可以让各种“不同”,并存共处。
(作者是《联合早报》编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