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一位担任幼儿园校长的老同学聚餐,在两小时的交谈中,她花了近半时间,讲述幼儿园里的种种故事。
她任职的私立幼儿园收费不低,孩子多来自教育背景良好的家庭。原以为这类家长更明事理,没想到有些人还是会仅凭孩子一面之词或主观臆断,就对学校穷追猛打。
有个小女孩回家说被男生“摸”,家长立即要求校方彻查,坚持认为男生有问题,必须调班、当面道歉,甚至要求上课时,必须将那名男孩单独安排在角落,确保跟自己的女儿零互动。
老同学说,被投诉的男孩只是活泼好动,喜欢和同学玩耍,从未发现异常。这本是孩童间的正常互动,教师多加留意即可,实在无须放大来检视。
小女孩会对周遭事物敏感,家长不会不知道,但还是将她塑造成受害者,把矛头指向另一个天真的孩童。更甚的是,他们还在家长群公开此事,动员其他家长共同“声讨”。
这种保护方式,本质上是将主观认定的“问题儿童”孤立起来,这难道不是成年人对无知孩子的霸凌?试想,若另外有人因这名小女孩的“公主病”而要求隔离她,那位家长怕是要闹个天翻地覆。
其他的情况还有:因孩子晚餐吃得多,就怀疑教师没监督孩子用餐;因孩子夜里哭闹,半夜发信息要求解释;因孩子长痱子或被蚊子咬,也要向学校讨说法;孩子一句“老师很凶”,便要求查看闭路电视画面,发现没那回事,还要校长“多注意该教师的态度”。
国庆日活动时,更有家长特地提醒学校,不要在课堂上提及战机、装甲车等武器,说会渲染暴力。就不知孩子服兵役时,他们是否会要求国防部不让儿子持枪,或带着笔上战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表达不清或说谎而传递错误信息,家长若一味听信,动辄问责,不仅消耗校方精力,更会让在旁观察的孩子,学会滥用这种“特权”。孩子会发现,原来只要随口一说,父母就会为自己出头,将教师、校长的尊严踩在脚下。
如今每个孩子都是家中至宝,我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疼爱,但这个爱总得有度才行。多年采访法庭新闻的经历让我看到,许多犯罪行为,都与家庭教育中的溺爱、放任、是非不分有关。
值得庆幸的是,老同学告诉我,这类难缠的家长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家长还是通情达理的。更让我欣慰的是,眼前这位好校长,不会因少数人的无理取闹,而放弃教育其他幼苗的责任。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