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克10月4日迎来第八届议会众议院选举,不仅决定未来四年国家治理方向,更将深刻影响在外交上的战略定调。国内经济压力、能源安全及对欧盟关系,成为选民最关切的议题。
本次选举呈现三大鲜明看点:一、前总理安德烈·巴比什(Andrej Babis)领导的政党“不满公民行动2011”(ANO 2011)以近35%的得票率强势回归,反映民众对当前执政联盟绩效的不满与对政治交替的期待;二、由公民民主党等组成的中右翼执政联盟虽奋力一搏,却未能成功卫冕,显示执政理念在应对高通货膨胀与民生问题上面临挑战;三、传统左翼政党继续边缘化,仍未能突破5%的议会门槛,凸显捷克政党格局的持续重构。选举结果预示着捷克可能迎来一个更加注重本国利益、外交政策更具务实色彩的新阶段。
看点一:ANO 2011实现东山再起
巴比什领导的ANO 2011得票率为35%,获得众议院200个席位中的80个,比四年前增加八个。选举结果也与大选前的民调结果大体符合。巴比什以成功商人、务实领袖形象自居,抨击现政府无视民生、盲目亲欧。他主张削减军事援助乌克兰的规模,优先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核心支持者包括农村地区、老年群体与低收入阶层,他们受能源价格上涨冲击较大,因此对现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不满。ANO 2011的优势在于组织结构完善、资金充足(巴比什为捷克第二大富豪),且擅长社交媒体宣传。
ANO 2011虽然再次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由于席位未能过半,须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潜在盟友包括自由与直接民主党以及驾驶者为自己党。由冈田富雄(日捷混血)领导的自由与直接民主运动属极右翼政党,持极端反欧、亲俄立场。驾驶者为自己党则是一个新兴的单一议题政党,立场为代表驾驶者这个特定群体发声,核心诉求是反对他们认为过激的环保政策,特别是针对欧盟提出的燃油车禁令。??他们的崛起反映部分捷克民众对欧盟环保议程的担忧和不满,并成功将这种情绪转化为政治影响力。
若ANO 2011执政?,捷克对华政策可能出现调整。现任总统帕维尔与现政府采取对华强硬路线,并推动减少对华经济依赖。巴比什则更注重经济利益,曾在总理任内支持与中国开展投资合作。他若重新执政,可能寻求修复对华经贸关系,在5G建设、汽车投资等领域务实合作。不过,他的政策仍将受制于欧盟整体的对华立场,大幅转向的可能性有限。?
看点二:中右翼执政联盟未能成功卫冕
本次大选之前,执政联盟由五个政党组成,分别是公民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党、TOP09组成在一起联盟,以及两个政党组建的海盗党/市长联盟,现任总理由公民民主党主席菲亚拉出任。
菲亚拉领导的政府在外交上采取亲欧盟与亲乌克兰立场,在对华政策上也表现出强硬姿态,这一立场与总统帕维尔的亲西方立场高度一致。同时,菲亚拉政府的政策立场虽获欧盟内部西方盟友支持,却因国内经济问题引发不小争议。自2021年上台以来,执政联盟推行财政紧缩政策,试图控制巨额财政赤字,由此导致民生压力大增,民众因生活水平下降而不满。
在此次大选中,执政的中右翼联盟在一起未能成功卫冕,是内政外交表现与选民预期产生差距的集中反映。?在经济民生方面,联盟在任期内未能有效化解高通胀与生活费危机,许多选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颇具争议的养老金改革更是触动广泛民意痛点,导致支持基础松动。?在执政效能方面,五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内部屡现分歧,政策推进缓慢且内耗频发,削弱承诺的治理能力,予人以效率不彰的负面观感。?在外交政策层面,政府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和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全力追随,与国内日益增长的“本土优先”情绪及对援助代价的疑虑产生矛盾,为强调维护本国利益、主打民粹牌的ANO 2011提供关键的进攻弹药。
看点三 :左翼政党依然未能起死回生
在此次大选中,两大传统左翼政党——社会民主党(?SSD)和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KS?M)的得票率,依旧没有超过5%的选举门槛 。在上一届议会选举中(2021年),这两党均因支持率不足5%而被挡在议会门外,创下历史性惨败。2025年选举是它们证明自身是否仍有政治生命力的背水一战,依然没有进入议会,意味着彻底边缘化,甚至不排除从政坛消亡的命运。连续溃败标志着以它们为代表的、基于工业时代阶级政治的传统左翼模式,在捷克已基本失效。
左翼的衰落并非偶然。社会民主党曾是捷克现代政治奠基者之一(1998年至2006年长期执政),但2010年后因腐败丑闻、政策模糊开始失去选民信任。2017年选举中,社会民主党得票率仅7.3%,较2013年暴跌13个百分点;2021年进一步滑落至4.7%,以0.3个百分点之差被拒于议会门外。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的命运更显悲情,作为1989年后中东欧唯一持续进入议会的共产党,支持率从2013年的15%骤降至2017年的8%,2021年仅剩3.6%。衰落原因包括支持者老龄化、未能吸引年轻选民,且由于亲俄立场,在俄乌冲突后彻底失去市场。
社会民主党试图吸引工人阶级,但群体已被ANO 2011大量吸纳;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则面临意识形态困境:坚持传统马列主义还是转向左翼民粹。如今左翼再次全军覆没,意味着捷克政坛将彻底右倾化,社会政策可能进一步向保守主义倾斜,劳工权益、福利制度等传统左翼议题边缘化。
大选尘埃落定,标志着捷克政治格局完成一次深刻重组。巴比什与ANO 2011的强势回归,印证在经历高通胀与地缘政治冲击后,捷克对“本土优先”与务实主义的强烈渴望。中右翼执政联盟的失利与左翼力量彻底边缘化,共同宣告传统左右分野的政治模式已然失效。新政府若成功组建,预计将引领捷克在内政上更关注民生经济,在外交上采取更具批判性的对欧姿态,并在对乌、对华政策上展现出更多的务实色彩。
(作者张建伟是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安丹尔甲是中南民族大学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