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玲:店关了,我们的城市还剩下什么?

傍晚的街道,卷闸门缓缓拉下。熟悉的招牌暗了下来,曾经吆喝的声浪逐渐消失,剩下的是冷清的空荡。过去的热气与烟火气,如今只剩下一块“出租”告示牌,和路过时心头的一丝怅然。

有人说,城市最迷人的地方,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巷弄里的那家小店。它们撑起的不只是生计,更是生活的味道。可如今,一家家餐饮店的倒下,提醒着我们:新加坡正在经历一场安静却剧烈的转变。

根据官方数据,过去几年,新加坡餐饮业持续面临三座大山——高租金、人力荒、成本上涨。一位学者在分析中指出,高租金几乎成为餐饮业的致命伤,经营者常常感叹忙了一年,利润全交房东。

人力问题同样棘手。随着年轻一代对餐饮业兴趣不大,业者不仅招人难,留人更难,导致许多小店长期依赖年长员工或外籍人力。再加上原材料价格波动,三重压力之下,不少餐馆选择提前认输。

数据显示,本地餐饮业的关店率在近五年持续上升,仅2024年上半年,就有超过2000家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冠病疫情之后的复苏,远远比预期缓慢。

在我家附近,曾有一家小小的咖啡店。老板娘每天凌晨5时起床,准备面包、冲泡咖啡,笑容始终热情。但她告诉我:“一个月辛苦下来,扣掉租金水电,所剩无几。顾客多一点还好,少一点就要自己贴钱。”

她的儿子已经劝她关店许久,因为即使生意不错,房东每隔两年就调高租金。去年她终于撑不住,把店面交还。如今那里是一家连锁便利店,灯光依旧明亮,却再没有当年的烟火气。

这一幕,不只是个人故事,而是无数餐饮业者的缩影。

学者认为,“强强联手”或许是突围之道。规模化经营、品牌整合,才能分摊租金、人力与采购成本。大型餐饮集团正在通过并购或合作扩大市场,在供应链上获得议价能力。

但问题在于,小而美的个人店铺,可能越来越难在竞争中生存。换句话说,我们或许还能吃到同样的咖啡、同样的鸡饭,却不再来自街角那家笑脸老板娘的手艺,而是来自一间大型集团旗下的连锁店。

这种变化对消费者来说,或许带来价格稳定与服务一致,但也意味着餐饮的多样性被削弱。

问题在于:当餐馆一家家消失,城市还剩下什么?

餐饮业的消亡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与记忆的流失。那家陪你熬过考试夜的24小时咖啡店、见证第一次约会的小餐馆、陪伴邻里几十年的早餐摊档……这些记忆,无法复制。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最近带父母回到他们多年前常去的粥店,却发现卷闸门紧闭。他们只能站在门口,三个人一时说不出话。那种失落感,比单纯没有东西吃要复杂得多。

城市的温度,往往是由这些小地方维系的。失去了它们,街道或许更整洁,但也更单调。

另一层担忧是对未来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年轻人怀揣梦想,想要开一家咖啡馆、甜品店,寄托个人理想。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在试营业一年不到就被迫放弃。

当租金与人力成本高企,是否会让创业梦想越来越成为“有钱人”的专利?如果没有新鲜血液,城市的餐饮生态又该如何延续?

在追求效率和规模的同时,城市是否也应该为人情味留下空间?除了如何生存,我们更应该问如何共存。

政府与业者能否考虑,给予小本经营者更多支持,例如:租金扶持与弹性租赁;推动共享人力平台;鼓励社区合作,让小店在地化经营找到生机。这样的支持,不只是为了“保住几家店”,而是为了维护城市的多样性和韧性。

街角小店关了,卷闸门后的寂静,提醒我们城市正在失去某些不可替代的东西。未来的新加坡还能否让一家普通小餐馆,继续成为社区的心脏?

经济的逻辑要求效率,但城市的灵魂需要温度。或许我们必须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更柔软的平衡。

作者是公司董事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