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中俄暖风吹黑河 市井烟火带寒意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街头,中俄双语招牌与俄式建筑交织成一道独特的边城风景。在这异域风情中,还有另一番景象同样引人注目——满街林立的牙科诊所。

推开门,候诊室里静待的,往往是一张张金发碧眼的面孔。其中一名俄罗斯病人克斯丁(Vasetsky Konstantin)告诉《联合早报》记者:“我专程从俄罗斯来中国看牙,在我们国家看牙实在太贵了。”

克斯丁从与黑河一河之隔、仅700米外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Blagovéshchensk)前来,为下排牙齿安装牙冠,前后用了四天,费用是24万卢布。这笔账不算便宜,但他说,若是在俄罗斯,价格要翻三倍。

“牙科旅游”是黑河的特殊产业,像克斯丁这样的医疗旅客,已成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他们除了看牙,还会顺道观光、购物,带动消费。

黑河的牙科诊所吸引许多俄罗斯人跨境来看牙医。(林展霆)

中俄跨境消费的现象由来已久,但在2020年因疫情封关措施戛然而止。沉寂三年多后,边境于2023年重开,正逢两国关系在俄乌战争爆发后进一步升温,跨境往来又热络了起来。

据黑河的出入境统计,黑河2023年9月恢复中俄旅游团互免签证政策后,口岸出入境人数大增,隔年首八个月入境人数超过44万,同比增长160%。

俄罗斯人来黑河,不外一个原因:东西便宜。尤其俄乌战争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更推动他们跨境寻找价格低廉的商品和服务。

以牙科为例,俄罗斯过去依赖欧洲进口的材料,如今西方制裁阻断了供应链,导致费用激增,不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民众索性到中国看牙。

对于刚装上的牙冠,克斯丁表示十分满意。他咧嘴向记者展示洁白的牙齿,说道:“15年前,俄罗斯人普遍觉得中国牙科水平不高。但现在,很多人专程来修复牙齿,这里的技术和材料都比俄罗斯好。”

在黑河,“牙科旅游”悄然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一名不愿具名的业者透露,市内遍布十多家民营牙科诊所,其中一些通过俄语社媒招徕客源。俄罗斯病人通过当地中介组团,抵达黑河后还有中国地陪接送、翻译,全程安排有如旅行团。

俄客回流为边城注入生机 

俄罗斯访客的回流,为黑河街市注入了生机。在市内两个热门景点——黑河国际大早市和夜市,每天早晨和晚间,总能见到俄罗斯游客穿梭于摊位之间,向会说简单俄语的摊主购买小吃和商品。

手中捧着馒头、豆浆等中国小吃,这些俄罗斯人似乎成了市井画面中一道奇景。有中国主播嗅准流量密码,架起手机捕捉俄罗斯人身影,口中重复相似的旁白:“这里是最具烟火气的早市。”“俄罗斯轻工业不发达,所以俄罗斯人来采购商品。”“快看这位俄罗斯小姐姐,多漂亮!”

被镜头拍到的俄罗斯人,大多从容微笑,被要求合影时一般也会答应,仿佛已习惯在观光之余被观光。

陪母亲来看牙顺道观光的俄罗斯青年戈士清(Roman Gushchin)如此评价夜市:“这里白天不算热闹,街道看上去不太整洁。但到了晚上,夜市灯光亮起,气氛就不同了。”

俄罗斯人来黑河,也爱到市中心的华富商场购物。这座商场相当陈旧,装潢已泛黄,却仍是黑河最受欢迎的商场之一。

这里售卖价格低廉的服饰、食品、电子产品等,成了荷包缩紧的俄罗斯人的补给站。来购物的阿希亚罗娃(Regina Akhiyarova)说:“在俄罗斯,因为制裁的关系,东西都很贵。中国商品更负担得起,种类也多。”

黑河市中心的华富商场是许多俄罗斯人添购服饰、食品、电子零件等商品的地方。(林展霆摄)

服饰店店主陈希军指出,中国消费者大多已转向网购,实体服装店生意更多靠俄罗斯游客支撑。他直言:“黑河就是靠俄罗斯人,没有俄罗斯人,啥也不是。”

俄客钱包缩水买气减弱

俄罗斯人回流对中国商家无疑是利好,但有人气不代表有买气,许多黑河商家感受到,过去三年俄罗斯顾客钱包明显缩水。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俄乌战争爆发后卢布加速贬值,削弱了俄罗斯人在国外的消费能力。陈希军说:“打仗后,俄罗斯人手里没钱,买的东西少了。”

他回忆,以往俄罗斯顾客舍得花3000元人民币买一件衣服,如今则多数挑便宜货。

手机零件店店主田女士则说,战后俄罗斯顾客的消费额估计减了四成,“可见战争对人的伤害挺大的”。

至于收益颇高的跨境牙科产业,则不乏争议。俄罗斯媒体《贝加尔湖人》报道称,许多俄罗斯人对黑河的低价牙科服务趋之若鹜,但这种“流水线式牙科”也潜藏风险,包括疗程中途加价、为速度忽视细节、病人回国后出现问题时求助无门。

去年8月,俄罗斯驻哈尔滨领事馆还向赴华看牙的俄罗斯人发出提醒,指牙科纠纷案例不断增加,要谨慎选择诊所,事先明确商定服务范围和价格。

记者走访数家牙科诊所时,负责人都不愿多谈,其中一人低声说:“我们不算正规的,你要找俄罗斯人,大街上有很多。”

商家盼免签政策提振市道

黑河商家虽然申诉生意不如以往,但在这座命运与俄罗斯紧密相连的边城,中俄关系近来显著升温,仍让他们看到希望。 

黑河市中心遍布不少俄罗斯商品店,主要面向中国消费者。(林展霆摄)

自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中俄关系稳步趋近。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成了一大催化剂:俄罗斯深受西方制裁,中国则同时受美西方战略针对,两国在外部压力下愈加靠拢,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

今年9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高调出席天津上合峰会和北京“九三”大阅兵,并与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会晤,形容俄中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再把两国关系推向高峰。

中俄随后宣布深化多领域合作交流,包括今年9月15日起中国对俄罗斯公民实行免签政策。从旅游团免签放宽至个人免签,这项新政在黑河算重磅消息,让依赖俄客的中国商家相当振奋。

一名陈姓店主说,疫情期间边贸陷入停滞,不少黑河人迁徙到中国南方发展;疫情后,俄罗斯人的消费力又明显减弱,黑河一直未能恢复元气。他盼望免签政策吸引更多俄罗斯人涌入,为黑河经济增添活水。

另一店主曹秋菊在免签政策实施两周后受访时说,俄罗斯顾客的确多了起来,生意比之前增加20%,但未恢复到疫前水平。她说:“希望政府出台更多好政策,让生意好做一些,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中国软实力渐增 俄罗斯人也“亲中”

从俄罗斯来一趟黑河,克斯丁除了补牙,也逛了清晨五点就开档的早市。他有感而发地说:“这个民族真勤劳,五点钟人们就开始做生意,忙个不停。”

他补充说:“中国不断在进步。你看满街的车,就会惊叹中国在这么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而且他们不断往前走,没有停下脚步。”

克斯丁的言辞流露赞许甚至羡慕,也折射中俄关系的升温不仅体现在商贸往来,也反映在社会心态与认知。在不少俄罗斯人眼中,中国正变得更有吸引力。

尤其俄乌战争爆发后,许多西方企业撤出俄罗斯市场,促使俄罗斯更依赖中国消费品和工业品,这一趋势也为中国软实力的扩展创造了土壤。

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Levada)去年底发布的调查就显示,2022年战争爆发后,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升至92%,创下历史新高。调查也发现,20年前,仅五分之一俄罗斯人认为中国是强国;如今,这个比例增至三分之二。

黑河除了吸引俄罗斯游客,也有一些选择在此创业或就业的俄罗斯人,他们对中国的社会氛围、物价水平和生活上的便利都不吝于称赞。

两年前到黑河当面包店烘焙师的特罗扬斯卡娅(Natalia Troianskaia)直言:“我没打算回俄罗斯,我想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这里比欧洲或美国更适合居住。中国很先进,科技很发达。”

在面包店里,特罗扬斯卡娅虽是后厨员工,却因为金发碧眼的长相,成了吸引客流的活招牌。自从社交媒体传出店里有俄罗斯烘焙师后,越来越多顾客慕名而来。

特罗扬斯卡娅两年前到黑河当面包店烘焙师,现已是店里吸引客流的活招牌。(林展霆摄)

另一名15年前来黑河的俄罗斯蜂蜜店店主安德烈(Andrey)则已入乡随俗,娶了中国妻子,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腔普通话。回顾这些年的变化,他说:“领导人总书记上任后,中俄关系一年比一年紧密,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印象当然越来越好。” 

像特罗扬斯卡娅和安德烈这样在中国扎根的俄罗斯人并不少见。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每年约有1万1000名俄罗斯公民移居中国,目前约有5万名俄罗斯人定居中国,北京和上海的人数较多。

相应的,受访中国民众普遍对俄罗斯人抱有信任和好感。手机零件店店主田女士说,自己对俄罗斯顾客印象一直挺好:“他们有礼貌、有素质,很多成了回头客,我不会因为他们是俄罗斯人就抬高价格。” 开店十多年,她表示从没和俄罗斯顾客发生过摩擦。

在一名不愿具名的牙科诊所职员眼里,这样的好感也夹杂一丝优越感:“他们轻工业不发展,全跑到咱们这边买,我们能赚到钱,当然欢迎;但可能他们太懒了,国家这么大,为何不自己生产?”

历史争议逐渐被淡忘

当前中俄关系向好,但历史上也有过磕磕碰碰。黑河古时称瑷珲,1858年,沙俄以武力胁迫清政府割让大片东北边疆领土的《瑷珲条约》,就是在这里签的。1969年中国和苏联在珍宝岛地区爆发武装冲突,一度导致两国对立。

不过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过去30多年稳步改善,这些历史争议在黑河这样一个以中俄贸易为生的边城,已逐渐被淡忘。事实上,中俄早在2004年完成边境划分谈判并达成共识,两国官方也尽量淡化过往矛盾,转而聚焦务实合作。

台湾政治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副教授魏百谷受访时举例说,两国2006年以来固定互办“国家年”,例如在俄罗斯办“汉语年”、在中国办“俄罗斯旅游年”,加强两国人民的情感联系。

魏百谷指出,美国因素是当下影响中俄关系的关键:若美俄关系不改善,美中关系又持续紧张,那么“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中俄合作自然会进一步加深,两国也会更愿意搁下潜在矛盾,例如在中亚的竞争。他判断,从目前形势看来,中俄关系看不到会降温的迹象。

一名俄罗斯妇女和两名中国大叔手牵手,在黑河母亲广场跳起广场舞。(林展霆摄)

傍晚时分,黑河江边母亲广场一角,一名俄罗斯妇女牵起两名中国大叔的手,跟着跳起广场舞,动作虽有些笨拙,步伐却没有停歇。

这一幕,仿佛是中俄互动的写照:虽非天然合拍,却仍共舞在同个舞台。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