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力:从世博会一窥主办国强弱与小红点大小

在日本大阪市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是日本这些年来又一次摊开双手迎向世界的机缘。160个参展国家、地区与特定的展览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难以一概而论。然而,从中窥探到的,不是任何政治意向的推动,或经贸实力的较量,而是不乏堂而皇之的外观设计,以及内在引人注目的、多以科技、未来、环境为主题的各自引以为豪的自我展现。

此外,对于主办方,我们看到的是非官方的,最多只是地方政府级的组织能力,更多的是民间的、国民的朴实属性。

自4月13日开幕以来,每天的入场人数,从最初的5万递增到近期的24万,这个势头料将维持到10月13日的闭幕。据估计,到时最终入场人次将直逼3000万大关。

在茫茫“馆”海中,新加坡馆呈献的特征是颇为夺人眼球的一颗红球,在一定程度上带着自嘲却不乏自信。事缘多年前曾被邻国领导人调侃为“小红点” ,带着贬低甚至一点威胁意味的说法,事后却被我们大方巧妙地转成国内上下都乐意接受的、不亢不卑的自我期许。某种程度上的“小”,也在另一种意义上足以体现它的“大”。

据说,新加坡馆在所有展览馆中是第一个如期完成的,在效率上就已先声夺人。再者,也据说日本皇室公主在选择入场参观时,冒头就点了新加坡馆。这反映我们被如何评价,大可让事实与他人来做出判断。

新加坡馆的一大特征,是以科技加上人性的融合,让入馆者在多个小屏幕前写下愿望与期许,双手捧住向上一挥,象征它已被送上天,或神明的跟前。走上一层楼,就会看到自己手写所许的愿,出现在高高的楼顶。这一幕就如前往神庙或教堂许愿祈福般,非常人性化。据说李显龙资政前些日子去参观时,也实实在在地做了一轮。

整体上受欢迎度较高的,首推日本国内好几个业界的馆,如Pasona、住友、大阪、电力馆,都排在10名内,其中Pasona所展现的活灵活现的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实体,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毕竟主办国的访客——据笔者观察——占了访客的九成上下。

外国馆中较夺目与大型的国家馆,在亚洲当属中国与科威特;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也是佼佼者。意大利馆由于推出名艺术家丁托列托与卡拉瓦乔的原创作品,引来须排六小时队才能进场的壮观。

中国馆的外观也颇具特色,门面是放大到与展览馆同大的竹筒书简,写上古诗词等名句,展现深远的文化底蕴,也带出汉字对于日本访客的亲切感。

以上的高人气馆,即使事前预约也未必能如愿入内。到现场排队,一两小时不算什么。

一个插曲是尼泊尔馆,外观相当堂皇,却据说在兴建到半途时,因国内政局动荡,造成财务上青黄不接,无法持续建馆。眼看就要半途而废,却有多方鼎力相助,最终还是迎接迟来的春天,在8月开馆。这种互助精神传为佳话。

沙特阿拉伯则由于首都利雅得是五年后的下一个主办地,又是富裕国,因此这一次铆足全力,打造堂而皇之的展览馆。

新加坡馆在初期是无须预约的,稍排个队就能进场。但到了9月下旬,笔者在现场观察到的却是排了长龙,还必须挡住后来者,限制入馆,可见小红点是慢热型的。

除了各馆的五花八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的精心设计,以及主办国自身访客的鼎力支持与有序配合。在场地设计上,主旋律当属围绕整体一圈、12米高、圆周2公里的木制高台,既可高眺远望,俯视整个会场,来到下方的地面层也能遮阴挡雨并休息。在各展览馆以外,也建有六座共享式大楼,分层隔间让各国有个小型展览馆设在里边,好让排队也进不了大馆的扫兴得以缓和。

此外,日本国内访客即使在极端拥挤中,展现出有序而不浮躁,不干扰他人的心态,与他人分享周围的美好。这种国民素质的展现,是不容忽视的软实力。

一个跨越半年的博览会,未必算得上什么世界大事,却从侧面体现它与世界攸关的几个道理。首先,无论什么政治体制,国土大小,是贫是富都愿意前来,在分配均匀的各自面积内,努力打造自身最好的一面与世人分享。这种意愿形成一股向上向善的共识,与当今纷纷扰扰的国际局面形成强烈对比。它虽无法直接改变国际局势,却可成为一股清流,令人的思维改观。

其次,在好几个业界的馆内,可以看得到主办国日本在某些科技与医疗领域的世界级水平,但它没有向外宣扬,只是默默蕴藏在展览中。博览会给主办国一个在多国交融的平台上,让世界有再次客观评估它在组织能力上与国民素质上的软实力机会。

世博会好比一场群英会,差别在于没有像联合国以及属下组织与会时的唇枪舌剑,也没有世贸组织式的讨价还价,更没有航空展上的耀武扬威;它更像奥运会上带着体育精神的良性竞争,只不过竞争不是在运动上,而是在开发未来、造福人类的宗旨上,围绕科技、环保、医疗等方面各出法宝,求取认同。

期待下一届2030年在沙特阿拉伯的世博会,能看到进一步的成果。

(作者是新加坡留日大学毕业生协会前会长)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