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是一年前的9月,被誉为“拯救欧元的男人”、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委托下,发表拯救欧洲未来的《欧盟经济竞争力报告》,一时间舆论为之惊呼,似乎找到欧洲经济失落多年的解方。时隔一年,众多改革建议并未得到落实,去年提出的383项提案,仅有11.2%获得落实,德拉吉在9月一场布鲁塞尔的高层会议上,就批评欧盟与各国政府的不作为:“人们经常为这种缓慢找借口,说这就是欧盟的运作方式,甚至将惯性包装成对法治的尊重。这是自满。”现由日经集团控股的英国《金融时报》就以社论批评欧盟:欧盟拖延采纳德拉吉建议实属不幸。
欧洲竞争力的衰弱已是房间里的大象,谁都知道问题存在,但谁也没办法解决。委托德拉吉撰写报告的冯德莱恩也承认问题严重,直言“我们的单一市场远未完善,在欧洲境内寻找机会不应该比跨海更难”。她呼应德拉吉报告里指出的:欧洲并非没有创新企业,但最终他们都离开欧洲,前往其他地方茁壮成长。自2008年以来,30%的欧洲独角兽公司(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已经离开欧盟,前往美国发展。
在经济发展上,自2008年至今,欧洲的落后势头更加明显,在2008年,美国与欧盟的经济体量大致相等,时至今日,美欧经济差距已非常明显,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9.18万亿美元(约37.78万亿新元),欧盟则只有19.42万亿美元,是美国的三分之二左右。2008年之后,美国特斯拉、英伟达、Meta、OpenAI等科技巨头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亚洲读者恐怕很难叫得出一家欧洲诞生的新企业。笔者不才,想到的只有2016年在英国成立(向订阅者提供付费成人内容)的OnlyFans、瑞典在2006年成立的音乐串流平台Spotify,还有2020年宣布破产、曾被视为欧洲版支付宝的德国企业Wirecard。
德拉吉报告就指出,自2000年以来,美国人均实质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比欧洲高近两倍,而相较于美国六家市值高过1万亿欧元的企业,都在过去半个世纪内创立,欧洲过去半个世纪,连一家市值高于1000亿欧元的企业也没有诞生过,可见欧洲一直在吃老本。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英国;到了第二波工业革命(电汽化时代),带领时代的是德国和美国,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赖以立国的工业技术,也大多数在这阶段奠基;但到上世纪下半叶的第三波工业革命(电子化与互联网化),欧洲开始落后,半导体行业被东亚的日本、韩国、台湾迎头赶过;在如今的人工智能浪潮里,欧洲更是远远落后于美国与中国。
在9月的慕尼黑车展上,七分之一参展商来自中国,而且价格低廉、科技先进,更是让德国上下舆论一片悲观,认为在新兴的电动车行业里,德国已落后于中国。但在电动车研发上,德国布局很早,1972年宝马(BMW)就已推出旗下第一款纯电动车BMW 1602 Electric;同年,大众和博世、瓦尔塔、莱茵集团联合开发第一款电动车型T2纯电版Transporter,但如今德国在电动车发展上与中美相比,却没有任何优势。
欧盟全盘改革乏力
上述现象触目惊心,要解决起来更须要全盘改革,包括风险投资不足、市场规模不如中美、监管体系过于严格等等。冯德莱恩就在发言中呼吁,尽快破除欧盟单一市场的壁垒,并且要对过于严密的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她特别点出,企业并购规则改革仍悬而未决,要求竞争事务专员加快进程。
德拉吉所说的问题,基本上为欧盟所有领袖所接受,在去年报告发表两个月后,欧盟各国领导人还发表被称为《布达佩斯宣言》的欧洲竞争力宣言,列明竞争力将成为欧盟国家未来五年关注和工作的重点,政策方针包括2025年上半年减少官僚行政程序,采取紧急措施降低能源价格,制定真正的产业政策;到2030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3.5%用于研发,全面建立资本市场联盟,建立欧洲国防工业基地等等。
按理说,这份报告得到所有欧盟领导人支持,为何改革速度还如此缓慢呢?德拉吉灰心地说:“一年过去了,欧洲处于更艰难的处境。我们的成长模式正在消失,脆弱性不断增加。无作为不仅威胁竞争力,也威胁欧洲主权。”
经济改革背后也须要全面的社会改革、政治改革,才能与德拉吉报告要求的提高竞争力相适应。欧洲人意识到缺乏竞争力,但更不愿意放弃目前安逸、高福利、低工时的优厚环境,各国政府更未完全摆脱民族国家的思维。欧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合众国,决策机制缓慢,执行起来更要在各国进行在地化,费时失事。
冯德莱恩就说欧盟必须紧急行动,否则将在全球竞争中沦为边缘。未来可能有两条路:一是依托现有制度框架,加快改革,增强执行力;二是酝酿条约修改,重新分配欧盟与成员国的权限。无论如何,留给欧洲的时间窗口正在迅速收窄。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颠覆性革命上,欧洲不能再像第三次工业革命里落后再落后,因为整个欧洲就要变成一座陈旧的大博物馆了。
作者是旅居德国香港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