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浩宁:宗教和谐仍须坚守“和而不同”

9月30日《联合早报》刊登题为《维护宗教和谐是持续挑战》的社论,提出“长期地建立善意和互信”“警惕教内的极端主张”,我深表赞同,也想借此针对这个问题略表浅见。

不管是邮寄猪肉包裹到回教堂,还是多年前发生在马来西亚的、给所谓“盗用阿拉“字眼的宗教场所投掷汽油弹,又或者是发生在法国的素食者挥刀砍肉贩等,都和某些人迷信“我教至善至上”有关。

我们致力打造多元并存的社会,就必须设法根除极端有害的思想。这殊非易事。丹麦宗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又译齐克果)提出“人生三阶梯”:审美生活垫底、伦理生活居中、宗教生活最高,因为只有宗教生活是受信仰支配的生活。以他的提法为例,我们也要发出两个问题:如果受信仰支配的生活是最高的,那应该是怎样的一种信仰?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是至善至上的,那他对所有“异教”的批评攻击,就是名副其实的“受信仰支配”、必然正确了吗?

我想说,倘若没有着重强调对人对事应具有的理性态度,没有明晰区分“虔诚教徒”和“宗教狂热分子”,没有合理制定赞成或反对某教者的行为准则,就硬生生把宗教生活抬到最高位置,那对国家社会都是危险的。我们看到的恐怕是一群披着人面的洪水猛兽,举着“爱教保教”“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大纛,不惜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上演一幕又一幕的人间闹剧或惨剧,让最高变成最坏、神圣沦为卑劣,给本来就走得曲折艰辛的人类文明史,再添几道污点。人类史上有过太多这类停滞的时刻,导致人类头上的光环趋于黯淡,这种局面应该要改变过来。

社论谈到新加坡“回教社群面对挑衅,仍然保持克制和冷静”,并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嘉许”的态度。我不否认这一点,只是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这种克制和冷静,是要充分建立在尊重差异、戒骄戒躁的基础上的。

要长期维护宗教和谐,是一大挑战。我向来支持“和而不同”的主张:和睦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这是先人的大智慧。世间的宗教,没有哪个“至善至上”,它存在的本义是给予人心灵安顿,引导人向上向善,各个宗教的教义教规,因为国家时代的不同,展现多样迥异的面貌,是正常现象。我们可以不同意异教的教义教规,只要不把我教视为至尊,而对异教横加干涉、做道德侵略,愿意理解和接纳差异,相信就不会引发乱子。因此,请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为长期维护宗教和谐尽绵薄之力。

作者是马来西亚语文教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