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政治和经济近期都面对挑战和压力。泰国自2023年5月大选以来的短短两年半不到,已三次换首相。从大选前的巴育,到选后上任的社德他、2024年8月接棒的佩通坦,再到今年9月换政府上台的阿努廷,若加上两位代首相素里亚和蓬探,泰国在约两年半里出了六位首相。这个记录大概只有英国、日本和马来西亚可以相比。
英国在1834年7月至1835年4月的10个月里,有五个人轮流当首相,其中包括一位23天的临时首相。日本政坛也是出了名的换首相如走马灯;据统计,自二战以来,日本换了34位首相,只有四位执政超过五年。马来西亚自2018年至2022年的四年里,出了四位首相。
泰国1932年改为君主立宪制以来,出过32任首相,只有七任首相的任期超过五年,其中有几位是在政变后上台执政的。
泰国过去两年一再换首相,经济遭受的打击最沉重。由于首相做不久,政策缺乏连贯性和执行力,公务员都在观望和待时而动。当然,泰国拥有行之有效的政府和公务员体系,执行既定政策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就好比日本虽然频繁换首相,但既定机制仍能有条不紊地运作。
然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前时局,一再更换首相,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船只不断更换船长一样,没有一个有效的领导人能够带领全员对抗风雨。而且,虽然日本一再换首相,但政权始终掌握在自民党手中,行政和立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持续推进和有延续性。泰国政权过去25年在保守派和进步派之间多次易手,政治意识形态在左右之间摇摆,影响了许多决策工作。
尽管巴育2014年发动政变上台执政八年多,给泰国政治和经济带来一定的稳定性,但进步派始终反对政变出身的领导人,街头抗争在巴育任相期间并未真正停歇。进步派人士也认为,巴育政府的政策并没有给泰国带来迫切需要的政治与经济改革,所以泰国如今没能及时赶上全球的科技产业与供应链转型,以致泰国工业和制造业开始落后东南亚同侪。
许多泰国人眼看越南迅速崛起,已开始感到焦虑。越南今年初推出政府改革计划和大规模基建计划,推动经济取得年均8%的增速,争取在2045年成为高收入国。泰国则面对工业生产和出口持续放缓,以及国际游客持续减少的困境,而政治领袖似乎仍沉迷于争夺权力的游戏。
泰国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诺那里今年8月接受《民族报》采访时说,泰国尽管深知自身问题却行动迟缓,当前多数政策是着眼短期的民粹主义措施或不可持续的冒险举措,如大麻除罪化、赌场合法化、放松酒类管制,以及被多项研究认定不可行的泰南陆桥计划。如果泰国不认真改革,就可能失去竞争力,最终落后于越南。
泰国工业联合会主席张学善接受《曼谷商业新闻》访问时也发出警告,越南加速推进改革,若泰国只说不做或行动迟缓,将失去优势,竞争将越发艰难。
由于一再换首相、换政府,上位的领导人必然追求短期成果和支持率。即便是赢得大选上台执政的为泰党联合政府,社德他任内也全力推行给全体泰国人每人发1万泰铢的民粹政策。如今的阿努廷只有四个月首相任期,可以预见,他的重中之重必然是设法提高自身和所领导政党的支持率,以求赢得极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举行的大选,否则他也会被列入短命首相名单。
可想而知,泰国民众对于政治领袖越来越失望。泰国国立发展管理学院(NIDA)最近公布的民调结果就显示,多数人认为目前没有适合人选担任首相或不知道该支持谁当首相,保守派和进步派都流失支持者。
2023年在泰国采访大选时,一个协助安排后勤工作的协调人告诉笔者,泰国年轻一代大多对国家感到失望,有钱有能力的寻求出走移民,没钱没能力的只能跟大伙儿上街抗议。那一年大选,这个协调人以双脚投票——完成我们委托的工作后,就到英国找机会。
(作者是《联合早报》国际新闻第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