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惜薇:新加坡民主进行式

1984年7月24日,建国总理李光耀在国会为增添非选区议员席位倡议提出动议时,列举数个应确保国会有反对党议员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国会有了反对党议员,便可以教育那些未曾经历过上世纪50和60年代国会斗争,而对反对党角色存有幻想的年轻选民。

李光耀当时认为,虽然当选安顺区工人党议员的惹耶勒南表现让人失望,但年轻选民仍抱有期望,认为其他反对党候选人或会更可靠和有效率。这样的“幻想”,自然也包括在野党或可提出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替代政策。

40年后的今天,对反对党提出替代政策的希望,依然是国会关注的核心议题。

在国会里有不只一个而是两个反对党后,选民发现朝野虽更频繁也更激烈地短兵相接,却没催生任何可落实的替代政策。由于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质成效,选民于是选择把他们认为相对理性、温和且不过度民粹的单一反对党送进国会。

在第15届国会针对政府施政方针的辩论时,工人党作为国会唯一的反对党,并没有任何议员承诺祭出全新的替代政策。他们只是优化之前提出过的建议,例如有鉴于人工智能大行其道,再次建议推出裁员保险。

辩论期间要反对党提出替代政策的,反而是第二天参加辩论的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他直接向工人党发出挑战,指出工人党如果想成为“1.5党制”中的“0.5”,就必须提出替代方案,同时说明这些方案所提供的益处和伴随的权衡取舍,好让选民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

国会反对党领袖、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立刻回应,重提朝野信息不对称,工人党难以提出替代政策的问题。不过,毕丹星接受新加坡人希望有替代政策的观察,并表示工人党会尽最大努力,为选民提供另一种选择。

毕丹星的这一起身,引发五天的施政方针辩论中,历时最久的交锋,但若相比五年前火药味浓烈、几乎天天针锋相对的辩论,这一次的交锋程度只是小巫见大巫。

毕丹星首日参加辩论时就重申,工人党将继续作为国家忠诚的在野党,致力于监督政府和促进国家团结。不论是黄循财总理要求反对党扮演好他们监督的角色,以不辜负选民的期望,或是公共服务统筹部长兼国防部长陈振声代表政府,为五天的辩论做总结后,都没有工人党议员起身提问。

更让人意外的是,工人党主席林瑞莲指出,希望国会能建立跨越党派的信任。她强调,即使不同意另一名议员的立场,也应该保持相互尊重,以良好的动机出发,专注于新加坡人关心的课题,确保议会能发挥作用,以及良好的治理。

工人党这回在国会里的表现,相信是回应选民人手一票要反对党监督政府的选择。与此同时,执政党议员没有“打群架”,包括没有在王乙康和毕丹星交手之际,竞相向工人党“讨说法”的情形。这也是国会议事殿堂没有弥漫硝烟味的一个原因。

倒是包括毕丹星和林瑞莲异口同声提出的信息共享问题,相信接下来还会是工人党乃至选民关切的议题。

任何一个人要提出具建设性的观点,都需要足够的信息。同理,任何一个反对党要能监督政府,也必须解决朝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唯有各方掌握足够的信息,方能进行理性和富有成效的辩论,以推动公共政策的发展和改进,推进依然还在进行中的民主建设。

(作者是《联合早报》政治新闻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