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两位朋友分别把我引回到曾经很享受的东西。一个是学习语文的应用,让我重拾语文学习;一个是来自南半球岛屿的木制书签,让我更有意识地投入书海。
学习语文的应用有30多种语文供选,可以按自己的程度和时间学习,每天学习三分钟、五分钟或10分钟都可,一周要学几天也是自便,但规划了就要做到,否则就会被“退学”,得从头开始学习。喜欢的话,还可同时学两三种语文,同样,决定了就要做到。应用会问你有多commit。我现在是小学生学马来文。
薄薄的木制书签,带淡淡木香味,跟书香绝配。跟朋友说,谢谢她激励我要好好看书,不是光盯着电脑或手机上的资讯和资料。真的好久没能好好看书,享受静下心来阅读的乐趣。像扫描机式的快速阅读,经常只是阅而没读,阅而不乐。
过去两周,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举办的谢师宴,以及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举办的历来最大规模好书赠送活动,让我再思考语文和阅读,如何可以继续是人类在当今急、燥、乱世界里的人生良伴。
9月6日谢师宴,是向华文教师致敬的活动,尤其是19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初的语文政策改革,末代华校教师所经历的艰辛转型转语挑战。黄循财总理出席谢师宴后隔天在面簿上贴文,特别提到会铭记这些华校教师迎难而上,为新加坡的更大利益做出的个人牺牲和付出,也感谢他们在形塑新加坡双语和多元文化特质做出的奉献。
9月13日在国家图书馆大厦举行的“好书赠送活动”,两天的活动赠送6万本二手书。第一天尽管一大早大雨滂沱,却有约500人撑伞到场排队,全天有近5000人前去选取。全部书籍来自图馆局的藏书,涵盖奇幻、科幻、悬疑、非虚构及儿童母语读物。
母语是文化的载体和心灵的根基;图书馆,作为文化与知识的典藏,对人文的熏陶与价值的传承也举足轻重。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与信息日益碎片化、世界纷乱的时代,人类的人文发展与价值传承都面临严峻考验。在这背景下,母语或语文学习,以及图书馆所带来的阅读与知识共享作用,更须要维护和与时俱进地发扬发展。
然而,语文学习和阅读都须要突破功利化的目标,才能让文化与价值生根,同时回归阅读与语文学习的本真乐趣。新加坡社会与语文环境的改变,不时都有学生和家长质疑学习母语的必要性。以市场价值来衡量语文学习,其结果必定是只着重它是否易学、是否广用,而不是看语文所承载的文明与文化底蕴。常听人批评,新加坡人的英文和华文都不行,恰恰是因为我们只把语文视为沟通和吸取知识的工具,而不是文明与思想的载体。语文学习止于能用即足,满足于它的通用性。
我小时候的语文学习,英文靠背,华文靠情。英文拼命要学好,只为给经常被嘲笑的华校生争口气。后来开始看每期《读者文摘》的英汉对照文章,爱上了双语世界的精彩、文字的魅力,同时享受非功利阅读的乐趣。语文学习只看利,这“利”对自己和对社会都没能走多远,因为把海阔天空的语文本性捆绑在自己狭隘认知的斗室里。母语并非乏味无用,是我们自己限制了它飞多远。
阅读乐趣,同样也会被过于功利的知识追求捆绑。信息爆炸和生活的急速步伐,让人人成了速读高手,却失去了深读和思考的空间。而这样的空间正是让自己和社会之间、和人之间有喘息与和解的机会。慢下好好阅读,不是躺平,是让思想可以碰撞,让语文和文字可以发挥它原有的魅力和价值,多打开自己的视界。
美国人文学者艾伦·雅各布斯(Alan Jacobs)在2011年的著书《我该如何阅读》(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说的是数码时代,如何克服急性与分心,重新培养深入阅读习惯,重拾其中乐趣。当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还未面市,但人们已经习惯快速在网上浏览标题或摘要,而非深入看完整文章和书籍。作者倡导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读物,而不是盲目追随经典或他人推荐的榜单。因为阅读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是让读者可以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他接着又在2017年出版如何思考的书《喧哗的大多数》(也译《冷思考》)(How to Think: A Survival Guide for a World at Odds),并提供了实用内容。比如:慢慢地思考;当阅读或聆听你不同意的东西时,在回应之前多听五分钟;多花时间看书,少花时间上网;如果你想发展你的思维,就发展你的品格。
阅读与思考应是彼此相伴的挚友,而阅读不仅仅是为获取信息,更是为丰富内心世界,也丰富自己跟人及社会的相处之道。
在AI主导的未来,人类更需要珍视阅读的价值,结合理性和感性去接触人和解读这个世界。在破碎化的信息世界中,母语学习和图书馆与阅读的文化熏陶作用,更须发扬光大。除了学校的母语学习,家庭环境须要成为母语学习的坚实堡垒,营造讲母语的家庭环境。图书馆也须要持续转型,深化社区联结。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各种鼓励重返图书馆活动、“走近文化”系列讲座,以及国家艺术理事会和图管局自2020年起共同推出的“新加坡在线艺术资料库”,至今有系统地记录了65名新加坡文化奖得主的从艺历史、创作历程和作品等,这些工作都意义深长。
只有当母语学习超越功利的工具属性,回归到文化熏陶和立德树人的本位,只有当图书馆和阅读被视为人文记忆、思想探索和阅读乐趣的乐站,才能发挥它们原本的属性,人类也才能读好书,学好文。让语文加深我们对文明与人类的认识,促进沟通;让深度阅读提炼的知识与思想,成为修身养性,摆脱纷乱世界的智慧。
(作者是《联合早报》编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