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个月,本地多条主要地铁和轻轨线相继出问题,涉及信号、电力和列车系统,延误时间从半小时到数小时不等。单是过去一周,SMRT经营的南北线、东西线和汤申—东海岸线,就先后发生故障,加剧公众不满。
业者解释,这些是“孤立事件”,不是系统性的缺陷。从技术上来看,这或许说得通,但随着地铁网络不断扩展、每日载客量突破300万人次,任何单一事故都可能牵动全局。尤其在大众眼里,当同个经营者的不同地铁线在短时间内接连出状况,“孤立”恐怕已成“规律”,动摇民众信心。
新加坡曾以地铁可靠度为傲。2011年发生严重瘫痪事故后,官方设下“百万公里”的目标,也就是列车平均每行驶100万公里,才出现一次超过五分钟的延误。经过多年努力,地铁的整体可靠度不断攀升,一度达到200万公里以上。
然而,陆路交通管理局9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整体网络的可靠度降至约159万公里,是近五年来最低。虽然仍远超最初目标,但趋势上的下滑,叠加密集的事故报道,让公众感觉地铁正“重回旧路”。
任何大型铁路系统,都无法完全避免故障。轨道会磨损,信号会失灵,设备会老化,这是长年运行的必然结果。但人们在意的,不只是技术解释,还有事故发生时的切身体验。
广播信息是否准确?月台是否有人疏导?接驳巴士是否及时?老人、小孩、行动不便的乘客是否有人协助?这些细节往往更能左右人们的感受。
9月17日汤东线故障就是一例。SMRT起初在社媒通报“车程延长15分钟”,但不少乘客在网上反映,自己实际上被困在车厢里近一小时,因此对官方说法极为不满。信息与体验之间的落差,有时比延误本身更容易侵蚀信任。
网上也有议论,觉得交通部代部长萧振祥在地铁事故中的“能见度”不足。事实上,他曾在8月表态,9月19日也再次回应,坦承连串故障令公众失望。他也责成陆交局与SMRT和新捷运成立工作小组,加快更新设备、审计关键系统、改进应对程序,并在年底前提交报告。
这显示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要如何避免工作小组流于形式,关键是在有限时间内拿出具体而可验证的成果,让乘客真正感受到落实改变的决心。
更敏感的是,新一轮车资检讨结果预料不久后公布,调整方向可想而知。能源、人力、维修成本上升,这都是现实;庞杂的更新和提升项目,也确实需要资金支撑。
但在频繁故障的氛围下,车资上调难免触动神经,背后原因在于,新加坡的交通模式,长期建立在一份社会契约之上:既然汽车价格高昂,公共交通就必须可靠、便利且负担得起。如果在车资上涨的同时,服务却屡屡中断,这份契约就可能变得脆弱。
前任交通部长徐芳达曾指出,车资上调主要是反映营运成本上升,不应与服务水平和故障挂钩,否则长期差距会侵蚀公共交通质量与可靠度。
但问题在于,政策逻辑未必与民众观感一致。当车资调涨,乘客自然期待能换来更少的延误和更可靠的服务。现有的处罚机制或许在幕后发挥一定作用,却难以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变化,不满的情绪也就难以真正化解。
地铁是城市的骨干、社会的动脉。正因如此,每一次故障都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对社会契约的信任考验。轨道可以检修,列车可以换新,但乘客心中的那份信赖,一旦动摇,就需要更多时间和诚意来修补。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副主任)